本文约3100字,阅读约6分钟
当能源触手可及的时候,有时候很难意识到——我们的电是怎么来的?是从电线上流出来的吗?其实不然,电是从各种能源转化而来的,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还有传统的煤炭、天然气等。可问题是,不同的能源各有各的“脾气”,有的稳定,有的爱“耍耍小脾气”,比如太阳能和风能,受天气影响特别大,今天风大太阳足,电就多,明天没风没太阳,电就少了。那怎么办呢?“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概念,叫做“多能互补”,这种聪明的供电方式,正悄悄改变世界。
所谓“多能互补”,说白了,就是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能源搭配在一起,让它们“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从而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就像开餐厅一样,只用电饭煲不够,还需要煤气灶、微波炉、爆炒锅(甚至是预制菜)等等配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随时能从后厨又快又好地端出一桌饭菜。
湖南雪峰山一带的风力发电现场。供图:绿会研究室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靠风,太阳能发电靠阳光,但问题是,风不可能一直吹,太阳也不会全天候发光,尤其是晚上,光伏发电就彻底歇菜了。如果只有这些新能源,那晚上怎么办呢?这时候,水电站或者储能电池就派上用场了。白天太阳好的时候,多余的电存起来,晚上就可以释放出来用,这样一来,不管风停了还是天黑了,家里的灯都不会灭,你的手机也不用担心耗光电。
我们再来看看真实的案例。在我国西北,比如青海、宁夏、甘肃这些地方,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特别丰富,但这些地方人少,工业用电需求相对较低,多余的电怎么办?总不能白白浪费吧?所以,很多地方建起了“多能互补”基地,比如青海海南州的新能源基地,就把光伏、风电和水电结合起来,既能保证电网稳定,又能把绿色电力送到全国各地。
建在贵州关岭三叠纪山体上的光伏园区。©黄成德 摄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国外亦然。像丹麦,它的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很多时候风力发电都能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电力需求。可问题是,风不是随时都有的,那怎么办呢?丹麦的办法是和邻国挪威合作,把多余的电输送到挪威的水库里,相当于给水电站“充电”;然后,等到风小了,等丹麦需要电的时候,挪威就用水电把电送回来,这样两国就互相帮忙,把电力供应变得更稳定。
当然,多能互补不仅仅是风电、光伏和水电的组合,还可以加上其他形式的能源,比如天然气、氢能、生物质能等。比如,在美国加州,他们在风电和光伏的基础上,还配了大量的储能系统,比如电池储能,这样即使天气突变,电力供应也能保持稳定。
VolturnUS 1:8风力发电机的首次测试画面。该风力机在美国缅因州由缅因大学(UMaine)设计并建造。2013年6月13日,这台风机成功从Brewer运输至Castine海岸,水深约27米的海域进行测试,并成功将电力输送至中央缅因电力公司的电网,成为美国第一台并网运行的海上风力发电机。©Jplourde umaine(CC BY-SA 4.0)图文无关
智慧的能源,让老百姓日常用电触手可及。©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给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这种模式,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好处还是挺大的,也显而易见。最直接的就是,它让电力供应更加稳定,不会因为天气不好就突然停电。它也能把电价降下来,因为,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越来越低,长期来看,用“多能互补”的方式供电,电价很可能会比依赖传统能源更便宜。不过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就是它对环境比较友好,减少了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减少了空气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
由此可见,“多能互补”就是一种比较聪明的能源利用方式,让不同的能源像团队一样合作,各自发挥优势,保证电力稳定供应。不过,这种模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不同能源之间的协调问题,技术上要解决如何高效调度风、光、水、储等各种能源,让它们在合适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很关键,目前的电池储能成本还是比较高的,需要进一步突破。
上图:中国西北大地上的风力发电机。摄影:Shouyong Chen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多种能源如何互相配合?
现代能源的组合拳
风能、太阳能、水电、火电、储能——它们各有特点,就像一支讲究配合的球队,只有搭配得当,才能让整个系统更加高效、稳定。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如何让各种能源更好地互补、协同,成为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1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有关政策,里面明确提到了如何实施。笔者读下来,感觉一言以蔽之,大意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火电和水电基础,合理配置储能系统,让它们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能避免传统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有不少模式在探索和应用了。比如,风电、光伏、水电、火电和储能的组合被称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它能够利用不同能源的特点进行互补,比如白天光伏发电多,夜晚则由风电、水电或储能来顶上,火电则负责兜底。对于新增项目,还在进一步优化,比如鼓励“风光水(储)一体化”,在适合的区域尝试“风光储”模式,同时对“风光火(储)一体化”进行严格控制,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
能源互联(模型示意图)。©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要让这些能源更好地协同,还需要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像大型水电站、灵活性较强的火电机组、以及储能设施,它们的作用就像调音师,能够根据用电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供电节奏,避免出现电网过载或电力浪费的情况。这种调节机制,不仅让新能源发电更稳定、也减少了对传统火电的依赖,使整个电网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与此同时,电力输送结构也需要优化。风电和光伏的波动性较大,为了确保清洁能源能够最大化利用,需要合理规划输电比例,让绿色能源在电网中占据更大份额。此外,大型电源基地的送电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兼顾当前和未来的电力需求,确保短期内能够合理外送,长期来看也能保障当地的电力供应不受影响。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现代能源的供应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各种能源各展所长,不仅能提升整体效率,还能让能源系统更绿色、更安全、更可持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能源互补的模式还会更加成熟,届时,我们用电时或许会更少地依赖传统能源,而是更多地享受来自阳光、风和水的馈赠。
2023年,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时任主席赛义夫·拉曼(Saifur Rahman)在北京举办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的一场有关演讲。©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多能互补”是一种综合能源利用理念,通过协调不同能源类型的供应与转换,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比如说,风能和太阳能具有波动性,但可以通过水电、储能等方式进行调节,使能源供应更加平稳。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碳排放,还能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因此,多能互补被广泛应用于智慧能源系统,如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基地和分布式能源微网,为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协调不同类型的能源的方式,多能互补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提高整体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常见的模式包括风光储一体化(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并配套储能设施进行调节)、风光水(储)一体化(结合水电站的调节能力,优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消纳)、风光火(储)一体化(在传统火电基础上,引入风能、太阳能,并通过灵活改造提升调节能力)等。在我国的实施路径上,已经指出了总体思路: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
近年来,我国在多能互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典型的案例,比如张北风光热储输项目和雅砻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展示了多种能源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不过目前这一模式的推广仍面临技术和管理上的挑战,如精准预测可再生能源出力、优化能源调度策略等。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调控技术的研发,并推动政策和市场机制创新,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基于笔者的学习笔记整理。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海诗. 新能源也有小脾气?“多能互补”教它们乖乖配合. 海洋与湿地. 2025-03-04
【参考资料】
《发展改革委 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23.htm
谭忠富, 谭清坤, 赵蕊. 多能互补系统关键技术综述[J]. 分布式能源, 2017(5).
http://der.tsinghuajournals.com/article/2017/2096-2185/101427TK-2017-5-001.shtml
中国新能源产业2023回顾“十大看点”与2024展望“十大研判”
https://www.sohu.com/a/752861065_121119270
中国能建发布青海海南州全绿色电站示范基地规划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2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