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3月6日讯(记者 李晓晨)3月1日,由国家电投集团国氢科技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南极氢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在中国第5个南极站——秦岭科考站成功发出第一度电。这是氢能技术在南极环境下的首次成功应用。
而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氢腾”氢燃料电池,就诞生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由国氢科技旗下的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
勇闯创新“无人区”
“氢腾”助力南极清洁能源供能
“2024年初,搭载我们生产的‘氢腾’氢燃料电池的设备及系统在起步区下线。3月1日,它在秦岭站成功发电,进入运行阶段!”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氢发电产品负责人刘元宇一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南极秦岭科考站所在,如今也是“氢腾南极”所在。这里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恶劣的区域之一。
记者了解到,“氢腾”燃料电池是微电网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微电网运行过程中,氢能既起到了储能的作用,又起到了分布式能源的作用。在风光条件良好的时段,系统使用多余的电力制氢,通过存储氢气实现储能;在风光发电条件不好时,通过氢燃料电池将氢气转换为电能和热能,系统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千瓦的供电。
“这款燃料电池采用低温冷启动技术,可以在‘极地环境下过冬’,低温极限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刘元宇向记者介绍道,由于新能源制氢和氢燃料电池发电具有良好的低温适应性,氢电耦合的“风-光-氢-储-荷”供能系统就成为极地恶劣环境的优选。
“在2023年4月接到南极清洁能源供能任务时,距离设备发运倒计时仅有500天。”刘元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2023年9月,项目团队赶赴天津、内蒙古等地,模拟南极用电环境进行低温测试,确保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2024年11月1日,氢能发电设备完成各项验收工作,搭载中国雪龙2号前往南极。2025年1月8日,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的设备顺利到达秦岭科考站……
项目团队虽未能前往现场,却时刻牵挂着南极的一举一动,全程提供远程技术支持,与远在万里外的南极项目组心手相牵、并肩作战。“我们要确保产品在南极运行万无一失,为秦岭科考实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重要任务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刘元宇的话,道出了国氢科技南极项目团队的心声。
勇闯氢能发电系统的创新“无人区”,项目团队攻克了氢燃料电池快速冷启动、高效转化等技术难题。中国氢能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得以再次刷新。
加快推进“氢进万家”
起步区打造“中国氢谷”
此前,“氢腾”已数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氢能技术的创新硬实力。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10辆“氢腾”大巴以稳定运行超过2万公里等精彩战绩完成了在重大活动中的首次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百余辆“氢腾”大巴总行驶里程达89万公里,执行接驳任务7205班次,接驳乘客16.07万人次,全程“零事故、零故障、零失误”……
记者了解到,2021年,氢能行业龙头企业国家电投落地起步区,打造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2022年12月31日,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车用燃料电池系统3条生产线在位于太平片区的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起步区片区厂房内正式投产,分别可实现1000台(套)的年产能。
“除南极项目外,氢腾燃料电池发电产品目前已应用于多个工业园区供热供电,并在济南起步区厂区稳定运行超过两年,下一步还将批量应用于‘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氢能社区和园区供能,代替柴油发电机作为核电站、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等。”刘元宇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起步区综合能源专项规划》对起步区各等级加能站的布局等要求,至2035年末,起步区规划综合加能站共39座,有别于传统加油站,可以实现加油、加气、加电、加氢等新旧能源的综合应用及转换模式,实现加能全过程的智能化与低碳化。综合加能站由服务区、储能区、加能区、供给能源等区域构成,在大型站及中型站内设置加氢设施,小型站内预留移动加氢车车位,为远期氢能车辆大量推广预留氢能储备空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促进部副部长姚锋介绍,国家电投集团有在全国布局氢能产业基地的计划,起步区致力于打造“中国氢谷”,拥有广泛的氢能应用场景,且周边有充足的氢源保障,双方建立了合作共识。“我们坚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全流程跟踪保障服务,确保了项目顺利签约落地。后续我们还将积极为企业搭建供需平台、提供应用场景,推进企业产品推广,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姚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