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3月10日-14日)电力板块表现稳健,公用事业板块整体上涨2.19%,电力子板块上涨2.21%,跑赢沪深300指数。从细分领域看,光伏发电以4.68%的涨幅领跑,热力服务、电能综合服务及火力发电均实现超3%的涨幅。行业动态层面,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全面加快建设,同时“疆电外送”第三、第四通道建设加速,成为绿电跨区域调配的关键抓手。
电力现货市场进入全面攻坚期
市场化交易规模十年增长近20倍
2015年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较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近5倍。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更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16年的不足千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的1.4万亿千瓦时,增幅超10倍。参与主体数量从4.2万家激增至81.6万家,覆盖火电、新能源、核电等全产业链主体。
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机制协同推进
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已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及绿证交易的多层次体系。其中,5个省级和国网省间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7个省级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南方区域开展整月结算试运行。国家发改委在2025年国民经济计划中明确要求完善电力容量补偿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旨在通过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以甘肃为例,现货市场测试运行期间,全省10%的用电负荷从晚高峰转移至午间新能源出力高峰时段,显著提升消纳效率。
市场化电价机制推动新能源高效消纳
市场化机制下,超过50%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支撑新能源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2024年绿电交易电量达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浙江海宁等地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聚合分析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资源,动态生成调节策略,有效提升新能源预测精度和就地消纳能力。
疆电外送扩容加速新能源跨区域调配
外送通道与基地建设双轮驱动
新疆作为全国能源战略基地,2024年外送电量达1264亿千瓦时,连续五年破千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进“疆电外送”第三、第四通道建设,并推动准东、哈密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落地。3月12日,新疆启动“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天山北麓610万千瓦“沙戈荒”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跨区域能源调配能力。
陇电入浙工程打通西北-华东输送动脉
3月13日,甘肃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甘肃段正式开工。该工程全长2370公里,投运后年输送电量将超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超50%。送端接入甘肃1520万千瓦“沙戈荒”配套项目,包括112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显著提升西北地区清洁能源外送规模。甘肃目前在建的陇电入鲁、陇电入浙工程,将形成“一干多支”特高压外送网络,助力“风光大省”向“外送强省”转型。
沙戈荒基地规模化开发成行业焦点
央企在“沙戈荒”大基地布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华电集团规划超80GW,国家能源集团超31GW,三峡集团超35GW。此类基地通过“就地消纳+外送通道”协同规划,破解新能源集中开发与消纳难题。例如,宁夏通过科学规划光伏用地,限制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的林草地开发;上海严控海上光伏用海面积,推动集约化布局,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管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