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昨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汽车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故障首次进入质量问题投诉榜单。多年来,新能源汽车到底有哪些“心病”?顽疾难除有什么深层原因?消费者维权又存在哪些难点?
投诉:首次进入质量问题榜单
消费者李先生2017年就抱着尝鲜的想法,买了台新能源汽车,不曾想却把动力电池的各类故障体验了一遍。这辆续航接近200公里的纯电车型从2021年开始频繁出现故障:第一次是车辆无法启动;第二次是在城市快速路行驶时,突然从每小时60公里降到30公里,直到彻底停车;第三次是充电时,电量突然从60%升到90%多,使用时却只有一半的实际电量。
三年间,上述故障轮番上演,李先生在多家4S店更换5次电池模组,始终无法根治问题。眼看车辆马上过质保期,李先生在黑猫投诉平台、各类媒体上求助,终于在315前夕等到了厂家“回购车辆”的解决方案。
李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2024年,车质网共收到汽车投诉超过17万宗,新能源车的投诉占比超过1/3,同比增加2.5个百分点。车质网高级副总裁张炤虎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投诉故障超过2400个,首次进入质量问题TOP20榜单,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以及早期购买的车辆使用年限增加,动力电池故障投诉也会随之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诉车龄看,3年以上车型的投诉比例近33%,1-3年的车型投诉占比35%,1年以下车型投诉占到近32%。这说明动力电池故障不仅在老款车上高发,准新车的质量问题也频频发生,多年来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并没有降低故障概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数据显示,2024年,因动力电池相关故障引发的召回次数多达14次,占新能源汽车整体召回次数的三成多。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车数量超过29万辆,主要涉及电池内部故障,可能导致车辆无法行驶或电池起火等问题。
故障:沉疴痼疾经年未改
随着电池安全水平提高,起火情形有所降低,消费者投诉主要涉及性能故障。车质网高级副总裁张炤虎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动力电池投诉主要涉及电池管理模块、电池单芯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还有续航里程衰减,以及OTA升级后限制车辆的输出功率、充电效率等。
从投诉列表看,消费者最常遭遇的情形是行驶中突然失速、顿挫,或者无法启动、充电,前者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孵化的北交新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监测与电池大数据分析,并获得了十几家电池厂的授权维修业务,副总经理崔立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失速现象可能源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异常,BMS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单体的电压、温度及电流,动态平衡电池组状态,当检测到温度超限等异常情况时,会触发安全保护,车辆进入“跛行模式”。在车辆无法启动的情形中,近半数属于动力电池系统故障,涉及电压异常、绝缘故障、热管理异常等问题。
另一种高发故障可谓“沉疴痼疾”,续航缩水和掉电问题一直是动力电池投诉的重灾区,这主要受制于电池材料的先天限制。崔立告诉北京交通广播,锂离子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会因锂离子反复脱嵌而逐渐退化,导致容量衰减。
此外,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副产物(如锂枝晶)会加剧容量衰减,这种材料层面的不可逆损耗是续航缩水的核心原因。综合行业数据来看,4 - 6 年车龄的动力电池年衰减率 1% - 3%,8 年以上车龄的电池累计衰减 15% - 20%属于合理范围。
病因: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除了技术领域的直接原因外,动力电池投诉持续增长还涉及更深层次的综合因素。首先,高压快充技术的加速推广给电池耐久性带来了巨大考验,频繁快充可能使电池容量衰减速度显著增加,车企通过 BMS 优化可部分缓解损伤,但技术推广速度超过材料迭代进度,导致兼容性问题频发。
其次,不断迭代的软件系统成为电池故障的重要诱因,多个行业报告分析,2018年动力电池故障中软件原因占比约10%,近两年飙升到30%以上。
北交新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立分析,随着电池系统复杂度提升,BMS 软件代码量大幅增加,代码漏洞概率也呈指数级上升。车企经常使用热修复技术来修复已上线软件中的缺陷,但难以充分验证补丁对底层架构的影响,容易形成连锁故障。为抢占市场,部分车企将验证周期缩短,极端工况测试的覆盖率下降,为动力电池软件故障埋下隐患。
对此,崔立建议 OTA 升级实行分级制度,关键控制系统的升级需经过严格实车验证,非紧急功能更新应允许用户延迟安装。
最后,残酷竞争引发的降本压力也给电池质量蒙上阴影。崔立向北京交通广播举例介绍,部分车企推出的800V高压架构名不副实,只有充电系统或部分核心部件采用 800V 架构,空调、高压辅助电器等仍沿用 400V 电压等级。这样的“局部高压”方案虽然在硬件成本、供应链、研发投入上节省了成本,但充电与驱动系统兼容性不足,明显加剧了故障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直言,极端的过度竞争导致持续的价格战,车企和电池企业急需降本,又要大力投入研发,推出快充、高能量密度的新产品,因此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质量下降,几乎成为必然。
维权:标准和检测体系待完善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池故障,消费者维权仍然存在诸多难点。车质网高级副总裁张炤虎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动力电池故障投诉的撤诉率为47.7%,常见处理方式有免费换件及免费维修升级,消费者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这类投诉的处理难点在于厂家认定结果及处理方式,与消费者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
以续航缩水为例,国家层面并无强制性法规明确“动力电池衰减多少属于质量问题”,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告诉北京交通广播,实践中通常以“厂商的电池衰减质保线”为主要参照标准,如果车辆在质保期内电池容量明显低于厂商承诺的最低标准,可视为不符合“产品明示质量要求”,构成质量问题。
但是,不同车企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算法、检测评估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消费者与车企互不认同;车企还会在质保中声明“正常损耗”不在保修范围内,却不明确具体标准,导致“正常损耗”与“异常故障”界限模糊;消费者因实际用车环境引发电池衰减时,如何划分车企与消费者责任,也是争议焦点。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大多覆盖产品安全和回收体系,对于动力电池等性能评价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建议,由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检测规范,包括容量衰减、故障类型以及失速、顿挫等性能缺陷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减少厂商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结果时的随意性和可争议性。
另外,针对动力电池特点制定更细化的“三包”条款或指引,明确何种情况属于“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或“关键功能丧失”,何种容量衰减或故障率需要换电池、退换车等救济。
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下,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建议强化“厂商举证责任”,对动力电池质量问题的鉴定,引入“举证责任倒置”或“减轻消费者举证责任”的原则,降低消费者诉讼或仲裁维权门槛。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更多公示电池等质量性能方面的检测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可靠参考,同时提供更多便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减少消费者对车企和4S店的检测依赖,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
结语
心脏是人体核心动力源,连接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所谓“心病难医”往往是缺乏系统性的治疗。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质量问题是表象,背后是全行业的管理乏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指出,电池质量控制是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测试、使用、维护等环节将问题处理在萌芽中,也需要各级监管恪尽职守,及时发布电池质量抽检结果、客户投诉等数据,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让用户对行业全貌了然于心,共筑满意消费。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戚天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分享给身边的 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