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月30日,江苏发改委正式发布《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的通知》,政策靴子落地,引发了整个光储圈的高度关注。作为全国工商业用电最活跃、储能项目最密集的省份之一,江苏本次政策调整,不仅是一次电价机制的微调,更是一次新能源参与市场化调节的信号释放。分时电价不再以“到户电价”为基准,转而以上游“购电价格”计价,这看似是技术调整,实则深刻影响了储能项目的收益模型和光伏投资策略。新周期已然开启,机会与挑战并存,光伏与储能市场该如何重新布局?
一、电价机制变了,储能逻辑也变了
江苏作为全国峰谷价差最大的省份之一,一直是工商业储能的主战场。原先0.85元/kWh左右的峰谷价差,让“两充两放”成为常规操作,储能盈利模式清晰、回报稳定,项目蜂拥而上。
然而,新政将分时电价计价基础从“到户电价”调整为“用户购电价”,虽然浮动比例有所上调(如峰段上浮80%、谷段下浮65%),但实际价差却被压缩了约25%。在一套小学数学的账本背后,是一个行业套利空间的锐减: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设备商贴钱、资源方吃肉”的高溢价格局将被打破,行业重新洗牌,成为必然。
二、分时电价优化,是光储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别慌,江苏不是首个这样干的省份,也不是最后一个。以购电价为计价基础,其实是向电力市场价格信号的回归,体现的是更真实的电能价值。这不是打压储能,而是让储能回归能源系统的一环,走出补贴思维,进入市场逻辑。
而新增的“午间谷时段”(10:00~14:00),正是为了解决光伏高发时段的就地消纳问题。这对工商业光伏是利好:用户在午间用电越多,用电成本越低,自发自用价值越高。也鼓励项目配置储能,在中午充电、晚间放电,支撑电网稳定的同时实现削峰填谷。
说白了,这是一种“柔性负荷调节”的倒逼机制。储能不再只是套利工具,而是主动服务电网的“数字调节器”,这一角色才是市场化之后真正能站住脚的价值锚点。
三、光伏怎么玩?投资逻辑全面转向“消纳能力优先”
对工商业光伏而言,此次调整同样释放出了关键信号:消纳优先,度电价值取决于用电匹配能力。
一句话:光伏从“装得多”变成“用得好”。单纯拼装机容量的时代结束了,企业用电负荷曲线、负载稳定性、生产时段,成为开发者必看的硬指标。
四、储能怎么玩?从“套利设备”转向“运营资产”
短期来看,分时价差压缩确实让套利逻辑降温,但中长期来看,储能的价值将更加多元化:
工商业储能的投资逻辑,将从设备思维转向资产思维——越能参与调节、越能灵活运营的储能项目,越值钱。
五、写在最后:光储项目的价值逻辑正在重构
江苏电价新政的落地,不是坏消息,而是一记“清醒剂”:补贴思维不可持续,单一套利不可依赖,光储项目要从“资源驱动”变为“价值驱动”。
对开发商而言,要学会挑选“用电负荷优、匹配性强、调节能力高”的企业业主,组合开发“光伏+储能+能源管理”一体化方案。
对投资方而言,要从“跑模型”转为“懂运营”,储能不是靠装机量赚钱,而是靠调度能力和市场参与收益。市场依然火热,但早已不是以前的玩法。适应市场、读懂政策、重构模型,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上一篇:5月7日新能源新版早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