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江苏这次分时电价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调整的不是电价本身,而是背后的“计价逻辑”。看似技术性的一步,实则重构了整个光伏+储能项目的收益模型,也打破了过去“靠差价赚钱”的套利模式。是风暴,还是洗牌的起点?
@储能圈/原创
1
为什么一次“基础调整”,让储能圈哗然?
4月30日,江苏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的通知》,文件内容没有明确“降价”,也没有限制储能项目的开发,但核心变化在于:分时电价的计价基础,从“到户电价”变成了“购电价格”。
这就好比过去你是以含税价格计算折扣,现在则变成了以出厂价为基础打折——表面上浮动比例提高了,实际上,参与浮动的价格基础变小了,直接结果就是峰谷价差缩水了。
政策落地后,据测算,江苏的峰谷价差从原来的 0.85元/kWh 降至约0.65元/kWh,平谷差则从 0.37元/kWh 降为约0.28元/kWh,整体下降了近 25%。本来还能“两充两放”的储能套利模型,现在很多只能“充一放一”,直接影响项目IRR和回本周期。
2
电价逻辑变了,光伏项目也不好过了
储能受冲击,但光伏也并不轻松。
江苏此次分时电价优化还新增了一个“午间谷段”,也就是每天中午11:00~13:00期间电价进一步降低。问题就在于:这正是光伏的发电高峰期。
也就是说,以前光伏在最强阳光时段发电,电价还算正常;现在发得多,卖得便宜——直接打击了光伏的峰值收益。特别是那些希望将富余电量上网赚钱的企业,收益预期将被大幅压缩。
分时电价重构之后,光伏不是不赚钱了,而是需要更精细地匹配用电结构,尤其是提升自发自用比例,才能抵消上网电价不确定性的冲击。
3
储能项目的“套利逻辑”正在失效
过去几年,储能主要靠“峰谷套利”模型支撑商业化路径。这个逻辑很简单——低谷时充电、峰值时放电,赚取差价收益。尤其在江苏这样峰谷价差大的地区,储能系统的静态回报期短至5年以内,成为资本青睐的“现金牛”。
但当价格结构改变后,储能就不再是一个“装上就能赚钱”的金融工具,而真正回归到“用得好,才赚钱”的时代。
未来的储能项目,必须从套利模型走向运营模型,靠灵活调峰、现货交易、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综合手段获取收益。简单说:只靠一张Excel表格测算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4
这场变化,背后逻辑是什么?
这不是一次孤立事件。江苏的动作,其实是电力系统全面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当前,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大规模接入,已经改变了原有电力系统的负荷曲线——中午“光多电剩”,晚高峰“缺电调峰”。这就需要用户能够更灵活地跟随时段变化进行用电,“按需定价”自然成为大势所趋。
分时电价结构优化,本质上是用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行为,服务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这意味着不只是江苏,全国各地都可能会陆续推进类似改革。
5
光伏和储能开发商,该怎么办?
面对套利逻辑被削弱、收益模型重塑的现实,光储开发商不能再只盯着“价差”,而要思考以下几个关键点:
6
写在最后
峰谷套利模式不会彻底“消失”,但注定不再是唯一解法。市场正在逼迫光伏和储能项目从单一模式,迈向综合能力的竞争。无论是企业自投,还是EMC模式引入第三方投资,唯有看清趋势、精细化运作,才能在市场变局中稳住收益预期。电价结构变了,“风口”不会消失,只是风向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