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的仁爱礁上,依旧停泊着一艘年久失修的菲律宾军舰——“马德雷山号”。这艘破旧的二战老船从1999年搁浅至今,已经默默地在这里“值守”了23年,成为了菲律宾宣示主权的象征。船上的驻军,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这个偏远的前哨基地。
船上常驻的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员,人数不多,每次轮换大约8到12人,生活异常艰难,仿佛与外界隔绝。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发电机,它嗡嗡作响,提供着船上所需的电力,保障无线电通信和照明。发电机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设备,更是生存的命脉。
1999年5月9日,菲律宾海军中校胡安乔·萨班率领船员驾驶“马德雷山号”驶向仁爱礁。这艘二战时期的坦克登陆舰已经老化,船体时常在海浪中发出刺耳的吱吱声。实际上,这次搁浅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萨班指挥船员调整航向,船底猛烈撞击礁石,最终卡住了。从此,这艘船就成为了菲律宾在南海争议中的一张牌。当时,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批准了这一计划。
1995年,中国占领了美济礁,菲律宾感到压力山大,决定采取行动。国防部长奥兰多·梅尔卡多与海军司令路易西托·费尔南德斯商讨后,认为将一艘船故意搁浅是一个既省钱又能展示硬气的方式。梅尔卡多一度计划将多艘船搁浅在不同的礁石上,但由于中国的关注,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驻守这艘船的是一支由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小分队。2013年,有报道称几位士兵的名字,比如上士乔伊·洛雷斯托和中士罗伊·扬托。洛雷斯托35岁,来自帕拉湾省伊皮兰,已经当了十年兵,主要负责无线电通讯。扬托31岁,来自三宝颜市,爱养斗鸡,每天用绳子把三只斗鸡拴在船尾,生怕它们被海浪冲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士兵逐渐适应了这个艰苦的环境。甲板上搭建了简易的棚子,船体的裂缝也用木板封住。每到晚上,海浪拍打船身,船身剧烈晃动,士兵们很难入睡。随着驻守时间的延长,他们开始在墙上用粉笔标记天数,用来激励自己。
“马德雷山号”的内部几乎成了废墟。船体被锈迹覆盖,甲板裂开,走路时小心翼翼。海水不断渗入,涨潮时,地板变得湿漉漉的。船舱内潮湿,铁锈味和腐烂木头的恶臭弥漫其中,令人不适。角落里堆满了垃圾袋,蟑螂爬来爬去,苍蝇嗡嗡叫个不停。2014年,有记者曾上船采访,描述这里如同迷宫一般,黑暗且空气沉闷。
士兵们的睡觉地方被挤在船的中央,空间狭小,简陋的帆布床上薄如纸的垫子已经发霉。每逢暴风雨,海水直接灌入船舱,床铺湿透,士兵们只得裹着湿透的毯子瑟瑟发抖。
食物补给每月一次,由补给船送来,主要是米、罐头,有时会有一些蔬菜,其他的没有了。士兵们用绳子钓鱼,偶尔能捕到些石斑鱼,但谁也受不了天天吃鱼。缺乏维生素让他们的牙龈常常出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发电机成了船上的核心设备。它位于船舱的深处,老旧得几乎要散架,周围是油污和散乱的工具。每天,士兵们都要清洁它,检查油量。它的轰鸣声几乎成了船的“心跳”,维持着无线电、灯泡和风扇等基础设施的运转。
船上的无线电室相对较为整洁,墙面涂着浅灰色,设备摆放整齐。每次补给船到来,士兵们便围在无线电前,等待着外界的消息。他们每周可以使用一次卫星电话,与家人简短通话,虽然信号时常中断,交流异常困难。
有一次,发电机坏了,船内漆黑一片,士兵们只得点燃蜡烛,忙碌了整整一夜,汗水滴在机器上发出滋滋的声音。直到修好设备,大家才松了口气。没有了发电机,连最基本的照明和求救信号都无法发送。2013年,士兵们曾表示,发电机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无法离开。
日复一日的生活让士兵们感到单调无聊。早上,他们检查钓鱼线,尽量避开梭鱼和鲨鱼。白天,有士兵用自制杠铃锻炼,甚至开玩笑说“健身房门票500万比索”。夜晚,他们聚集在一起,点亮昏黄的灯泡,看VCD电影,台词都能背下来。卡拉OK成为他们的娱乐方式,扯着嗓子唱老歌,稍稍解解闷。甲板上有一块木板凳,士兵们坐在上面,看着金色的日落,心情稍微放松一下。
然而,船的状况却越来越糟糕。2014年,甲板上跑步的地方已经坍塌,钢板变薄,踩上去会摇晃。士兵们用粉笔圈出危险区,提醒彼此避免踩塌。船舱内的一堵墙上,曾有人用笔写下几句愤怒的字句发泄情绪,但没有人承认。上级只是下达指令:“守住阵地”,士兵们咬牙坚持。
26年过去了,仁爱礁这个敏感地带依旧没有平静过。中国海警始终在附近巡逻,白色的船身时隐时现,维护着海域的安全与稳定。每当菲律宾的补给船试图靠近时,都会引发一场紧张的“过关”行动。
2023年8月5日,一艘菲律宾补给船企图强行进入,中国海警果断用水炮进行拦截,猛烈的水柱使船只剧烈晃动,船上携带的物资被冲入海中。同年2月,海警还曾用激光照射菲方船员,导致他们眼花缭乱,气氛紧张异常。
菲律宾政府在仁爱礁问题上的立场摇摆不定。2021年,时任总统杜特尔特曾提议撤走“马德雷山号”,但国内强硬派的反对声音强烈,认为撤船就意味着承认失败。2023年10月,菲律宾开始对“马德雷山号”进行修复,甚至计划改善船上的设施,包括修建寝室、厨房,甚至计划安装网络,给士兵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表示,修复“马德雷山号”是为了改善士兵们的生活,但中国明确指出,运送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是“非法”的。布劳纳则强硬回应称,修理自家船只是菲律宾的主权行为,外界无权干涉。
仁爱礁的问题不仅仅是军事和法律的争端,还涉及到菲律宾国内政治的博弈。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保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菲律宾国内的强硬派不断挑衅,使得仁爱礁局势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船体逐渐腐朽,几乎随时可能坍塌。2023年有报道称,船壳已经薄如纸,随时可能散架。帕拉湾省奎松镇甚至通过了一个决议,号召各市筹集50万比索修船,地方政府也在尽力支援。然而,由于补给船频繁被拦截,物资送不进来,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这些士兵仍然坚守在这里,守护着那台发电机,聆听着它的轰鸣。有人猜测菲律宾可能会悄悄撤走,把船留给大海吞噬;也有人认为,他们将坚持到船彻底解体的那一刻。2021年,参谋长安德烈斯·森蒂诺曾表示要改善条件,但时至今日,局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新兵接替旧兵,任务依旧未变。26年过去了,士兵们用青春与孤独交换了坚守,他们的命运如同海上的雾霭,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上一篇:4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0.9%
下一篇:电力板块异动拉升,湖南发展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