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奥赛能中国董事长汪庆周
作为清洁能源以及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核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中均明确“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这个共识也已成为核能行业及整个核电产业链的积极行动。
“如何在核电大规模建设高峰期确保建造高质量,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在日前召开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的思考,引发在场专家及企业的共鸣。
在4月27-29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上,作为核电站应急发电机组核心设备供应商,奥赛能中国董事长汪庆周在接受采访时,向中国能源网记者表示,“核电应急发电机组的核心诉求是‘万无一失’。”
图为:奥赛能中国董事长汪庆周
深耕核电领域:百年积淀铸就技术护城河
作为全球大功率内燃机涡轮增压技术领军企业奥赛能(Accelleron),自1924年推出全球首台商用涡轮增压器以来,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1957年,其涡轮增压器首次应用于法国KKW Marcoule核电站,开启了其在核电领域的服务历程。迄今,奥赛能已为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核电站提供了1000多台涡轮增压器,覆盖中国秦山核电站、美国、法国等标志性项目。在中国,仅秦山核电二厂的12台VTR401涡轮增压器就已稳定运行超20年,成为核电设备长周期可靠运行的典范。
汪庆周强调,为满足核电站对高可靠性、快速响应的严苛需求,奥赛能在产品设计上通过优化叶轮型线、低转动惯量转子、宽压气机图谱等技术,满足核电站应急发电机组在10秒内达到满转速运行的要求,保障反应堆安全停堆。“我们的产品有着严格的开发及试验验证流程,包括20多项严苛的零部件和整机试验、1000小时耐久、热性能、抗冲击等测试,确保从产品开发的源头即筑牢安全防线。” 其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MTF)超过2000小时。
技术革新与零碳未来
在极端工况下,涡轮增压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直接关乎核反应堆安全。奥赛能的解决方案已通过全球1000多台同类设备数十年的应用验证,其新一代A100-M、TPR、TPL系列产品更兼顾高压比、高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
在谈到碳中和目标时,汪庆周表示:“尽管核电应急发电机组没有向低碳和零碳燃料转变的压力,但在其它很多应用领域,大功率发动机使用低碳和零碳燃料已成趋势。”近年来,奥赛能在船舶、基本负荷发电等领域参与了多个全球首制甲醇、氨和氢燃料大功率发动机的开发项目。目前,配置奥赛能涡轮增压器的甲醇燃料发动机已批量交付运行,氨燃料发动机紧随其后,同时其涡轮增压器也已支持掺氢发动机运行,并完成了纯氢燃料的技术储备。
本土化战略:全价值链护航中国核电安全
图为:奥赛能A150/155-M系列增压器
自1978年进入中国市场,奥赛能始终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2006年投产的重庆工厂,作为奥赛能集团全球第二大涡轮增压器生产基地,已实现核电领域涡轮增压产品的全链条本土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服务,全面满足中国核电自主可控要求。每一台出厂设备均需通过100%全参数测试,确保抗震性能与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
服务网络方面,奥赛能在中国的主要沿海城市设立7×24小时服务站点,并配备本地备件库,实现“人到备件到”的敏捷服务,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满足核电超长生命周期的需求。
协同共赢:与中国核电共赴绿色未来
在中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战略背景下,奥赛能正与产业链伙伴积极合作,以深入的本土化布局和领先技术,为中国核电应急发电机组提供可靠保障,助力中国核电“走出去”。
“核安全无国界,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这些都至关重要。”汪庆周总结道。从百年技术积淀到本土化全价值链布局,奥赛能正以创新之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核电安全构筑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