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指导,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世界环境日水电行业鱼类增殖放流联合行动”在北京启动。本次活动主题为“‘鱼’你同行,共绘水电与江河生态画卷”。央视新闻记者在现场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并采访水电总院副院长赵增海、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庆、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石小涛等。以下为相关报道内容:
央视新闻报道:
600余万尾鱼在我国主要水电基地放流
在四川宜宾的向家坝水电站,62万尾长江鲟放归长江。长江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在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国家能源集团此次向大渡河流域放流共计20万尾珍稀鱼苗。
在金沙江上游,华电巴塘水电站放流5万尾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3种金沙江上游珍稀鱼苗。今年,金沙江叶巴滩、拉哇、苏洼龙、昌波水电站五座水电站还将累计放流63万尾鱼苗。
在云南大理的龙开口水电站,32.5万尾珍稀土著鱼苗“入户”金沙江,此次放流鱼苗涵盖岩原鲤、细鳞裂腹鱼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据了解,本次联合放流行动全年计划在长江、黄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我国主要水电基地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放流鱼类包括中华鲟、长江鲟2种国家一级保护鱼类,圆口铜鱼、长薄鳅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39种流域特有鱼类,12种重要经济鱼类,启动活动当日放流约643万尾,全年计划放流约2603万尾。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 赵增海:本次活动通过长江、黄河等流域2000多万尾珍稀土著鱼类的放流,能够很好地改善天然水域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濒危物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珍稀鱼类保护技术取得多项突破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五年,我国珍稀鱼类保护技术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修复”的跨越。2024年,长江、黄河等流域增殖放流珍稀保护鱼类近2000万尾,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一级保护物种放流量创历史新高。
在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这里累计收集驯养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20余种,科研人员已成功突破了20余种的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瓶颈。
华能集团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成功繁育巨魾、澜沧裂腹鱼等16种土著鱼类。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珍稀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自然种群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 石小涛:把这些鱼先从物种的角度保护起来,先实现个体的繁育,再从流域的层面,在不同的地方放不同的鱼,从大江大河上下游统筹考虑,就可以实现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关键物种保护。
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为珍稀鱼类保护提供了支撑。依托数字流域和人工智能技术,多个流域实施了生态流量智能调度、鱼类栖息地原生境保护、生境修复、过鱼设施建设、增殖放流等水生生态系统性保护工程,多处河段生态系统功能获得提升。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大庆: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时候,我们优先采取预防性措施,并持续投入,根据监测研究的结果和新的科学认知,及时调整我们的策略。
连续四年来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放流种类大幅增加、放流数量大幅提高、放流效果明显体现。西南地区鱼类资源已从最低的“无鱼”等级,恢复至较好水平。
我国水电业加快构建流域生态保护体系
从“工程优先”到“生态优先”,我国水电开发正经历从传统单点治理向全流域系统性保护的变革。今年以来,长江、黄河等流域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过栖息地修复、过鱼设施建设、增殖放流标准化等措施,构建起多维协同的保护体系。
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已连续5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黄河干流自2022年起连续3年达到Ⅱ类标准,珠江流域、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持续为优。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唐亚平:全面梳理并解决早期水电站生态环境措施不足问题。按照“上大压小”“以新带老”“干流开发、支流保护”等原则,优化、强化和创新流域生态保护措施体系。在水电项目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科学布局水电开发项目,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推动综合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伟 卢忠灿 宜昌台
图文来源:央视新闻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 徐小舒
校 核:徐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