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拥抱本土化,已成为包括大众、丰田、日产、马自达等合资品牌的共识和突围方向。
6月7日,长安马自达在重庆车展公布了一组数据,旗下EZ-60自全球首秀以来已斩获超2.6万辆小订订单,高达76%的25-40岁年轻用户占比,以及超过71%的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基盘,为马自达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很多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配置的丰富度和系统流畅性,普遍被认为与中国品牌存在差距。但在EZ-60上,体现了马自达对中国市场智能化需求的响应。其所搭载的100英寸裸眼3D HUD,宣称具备眼球随动科技,在导航和影院模式下可提供沉浸式体验。同级首发的4纳米智舱芯片,以及26.45英寸悬浮式一体大屏,试图在智能化座舱体验上向中国本土新势力看齐。
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是提升续航的有效途径。行业内,包括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都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做足了文章。EZ-60在诸多设计细节上也进行了考量,独特的9风道设计,不仅带来41公里的续航提升,同时改善车内静谧性并提供高速下压力。此外,其通过“货车横向夹击叠加刮底碰撞测试”挑战001号证书,以及满足中欧双安全标准并计划参与中保研C-IASI和欧洲E-NCAP测试,也在安全维度上回应了当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池安全和结构安全日益增长的关注。
从部分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受阻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简单地将全球车型电动化,并不能完全吸引中国消费者。合资品牌需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将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深度融合。马自达“魂动”美学与电动“人马一体”操控乐趣的结合,以及“黑曜版”系列车型的推出,都是在努力挖掘品牌在设计和驾控上的独特优势,并将其与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
未来,合资品牌能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甚至重拾辉煌,将取决于它们能否真正摒弃传统思维,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快的速度、更深的融合,全面拥抱中国市场的技术、供应链、营销模式和消费者需求。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