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不是简单替代传统能源,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规则重构与系统协同释放价值。氢能储运等关键技术突破与多能互补生态构建,才能实现安全、经济与生态的平衡。中国正主导全球清洁能源标准,但能源安全仍需传统与清洁能源协同保障。
邓正红对所谓“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看法体现为辩证的战略定位,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概念认知,摒弃“新能源”标签,统称“清洁能源”,消除对化石能源的价值歧视;战略定位,碳中和核心载体,但需与传统能源协同保障系统稳定性,反对激进替代;技术路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氢能储运),推动数字技术融合,构建多能互补产业生态;政策方向,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如碳积分交易),主导国际标准制定,避免政策碎片化;发展原则,坚守“能源安全底线”,通过渐进式系统优化实现安全、经济、生态三元平衡。邓正红的观点始终围绕“软实力价值创造”展开:清洁能源的价值需通过技术创新、规则重构与系统协同释放,而非简单替代传统能源。
避免价值偏见:认为“新能源”的命名隐含“必须替代化石能源”的预设,容易忽视化石能源通过清洁化改造实现的价值潜力,建议统一采用“清洁能源”表述以消除认知偏差。
价值平等性:强调能源分类应基于“清洁高效”标准而非新旧标签,符合该标准的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具有同等发展权利。
碳中和核心载体。明确可再生能源(风光、氢能等)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软实力”,尤其在降低碳排放领域不可替代。认可中国在风光发电装机、锂电池技术等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并通过技术标准主导权提升国际话语权。
反对“运动式转型”。批评欧洲“弃足先登”式能源政策,指出过早淘汰化石能源导致能源安全风险(如欧洲能源危机)。强调现阶段清洁能源受限于“靠天吃饭”(间歇性、波动性),无法独立承担基荷能源职能,需与传统能源协同保障系统稳定性。
技术攻坚优先。氢能领域需突破质子交换膜、液氢储运等“卡脖子”技术,通过“研发投入倍增+创新联合体”模式实现成本下降与技术自主化。推动数字技术融合(如AI优化风光发电、区块链碳交易),提升清洁能源经济性与系统效率。
多能互补系统构建。主张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枢纽,整合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应用(合成氨/甲醇)、氢能重卡等场景,形成产业闭环。构建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清洁煤电为调节支撑、特高压电网为载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完善制度设计。指出当前氢能政策存在“补贴分散化”“绿氢认证缺失”等痛点,建议建立“碳积分交易+绿氢溢价”机制,将减排量转化为市场化收益。需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协同规划,避免示范项目同质化。
提升国际规则制定权。支持中国通过主导清洁能源技术标准(如动力电池、光伏组件)、建立碳信用定价权等方式,重塑全球能源规则体系。
能源安全优先。强调现阶段化石能源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清洁能源发展必须以“可靠协同博弈”为前提,不可动摇能源安全基本盘。
渐进式转型逻辑。主张遵循“系统协同演化论”:时间上避免激进淘汰,空间上依资源禀赋布局(如西北发展风光制氢、东部探索海上风电),价值上统筹安全、经济与生态目标。
【人物简介】邓正红,中国软实力之父,创立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和智库,建立软实力理论、软实力宇宙哲学、软实力函数、软实力指数工具、软实力油价分析模型、商业模式效度齿轮结构和基于价值创新的科学-技术-产业三椎体模型,开创能源软实力、低碳软实力和产业软实力,第一个对软实力系统量化与价值评价,拥有基于企业、城市、国家之软实力指数与软实力价值评估计算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独家发布企业(世界软实力500强、中国上市公司软实力100强、央企软实力排名)、城市(中国内地城市和地区软实力排序、中国国家高新区软实力排序)和国家(全球软实力100强)三大软实力排行榜,国家电网《企业软实力丛书(核心价值、核心模式、核心实力)》总策划及撰稿人。提前18个月精准预言2020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参与国家能源局页岩油发展研究,为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页岩油发展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出版《页岩战略:美联储在行动》《页岩战略Ⅱ:非常规变革》《页岩战略Ⅲ国家石油(突围低油价困局、减产联盟在行动、产油国地缘风险、原油史诗级崩盘)》《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巧实力:竞争环境下的聪明策略》《再造美国:美国核心利益产业的秘密重塑与软性扩张》《大国互联:上市与较量》《低碳创新:绿色潮流下的获利方法》《绿公司:低碳商机操作指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