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也被称为水电,主要利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从高处流向低处时所蕴含的势能,将这种势能转化为水轮机的动能,进而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水力发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具有环保、经济等显著优势。
全球范围来看,水力发电市场规模已突破1.15万亿元大关,并预计至2029年将进一步跃升至1.6万亿元。中国2024年水力发电市场规模已攀升至3510.61亿元,继续在全球水力发电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截至2024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4.4亿千瓦(含抽水蓄能5869万千瓦),同比增长3.2%,占全部装机容量的13.0%。
从发电量来看,2020年至2024年全国水电发电量分别为:13552.09亿千瓦时、13389.99亿千瓦时、13521.95亿千瓦时、12858.48亿千瓦时和14256.8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1.44%。据此,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测2025年水电发电量将达到14462.03亿千瓦时。
根据我国水电发展远景规划,到2030年水电装机容量约为5.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4.2亿千瓦,抽水蓄能1亿千瓦;到2060年,水电装机约为7.0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5.0亿千瓦,新增扩机和抽水蓄能2.0亿千瓦。这表明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期我们向大家推荐804项水电实用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7项,团体标准34项,行业标准691项,地方标准32项,欢迎大家入库下载。
资料在公号 碳中和文库
1910年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开始建设,1912年建成发电,正式拉开了中国水电建设的帷幕。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开始逐步探索水电行业投资体制和建设体制改革,逐渐解决建设资金和市场定价的问题。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方案规划的制订不断完善水力发电的布局,推动水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水电站的布局,推动能源清洁化,同时还强调要大力发展水力发电创新技术,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完善小水电退出机制,开展抽水蓄能建设,加快绿色水电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水力发电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力发电站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电站的运行状态,包括水位、流量、压力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对水电站的精准控制。
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故障预警和诊断,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智能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电站的运行效率,还降低了维护成本,增强了安全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将更深入地融入水力发电行业,推动其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2、生态友好型水电建设
生态友好型水电建设是未来水力发电行业的重要趋势。传统的水电建设往往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如改变水流速度、影响鱼类迁徙等。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未来的水电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例如,采用鱼道、生态流量下泄等措施,确保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减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
此外,生态友好型水电建设还将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提升水电站的生态价值。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水力发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3、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形成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水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这一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单一的能源供应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因此,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体系中,水力发电将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互补和融合,共同满足电力需求。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调度,可以实现各种能源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此外,随着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小型水电站将在偏远地区、农村以及城市微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