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省调时段,降电价。午间谷电最长8小时,最低0.12元/度,蔓延21省……
作者 I 木木 来源 I 三源社
近一个月,继江苏、安徽落定“午间谷电”执行日期,陕西近日一纸午间4小时谷电的分时电价二次征求意见稿,好似直接精准猎杀了531后刚处在迷茫期的分布式光伏。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省份分时电价政策将午时调整为低谷,电价最低可至0.2元/度,部分省份甚至将午间电价调至深谷,最低电价仅0.12元。
随着更多地方“午间谷电”的调整和实施,分布式光伏一天当中黄金4小时将沦为收益洼地,各大工商业电站收益直接断崖式下跌,所以分布式光伏真的是要被“精准猎杀”了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实施现货分时电价
在电力市场还未全面展开时,由于全社会生活生产习惯,电力系统负荷曲线呈现明显峰谷特性,为引导电力用户配合电网调峰,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设定峰谷平不同时段电价,即分时电价,并且起到了明显的削峰填谷的作用。
随着电力市场的全面开展,尤其是现货市场逐渐覆盖全国各省,分时电价的作用理应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被现货电价取代,让市场决定电价。那为什么各省还要在现货市场同步推行行政分时电价?
因为我国的市场电价与此前的计划电价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市场化之前,我国分时电价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并保持长期稳定,因此可有效刺激用户调整负荷曲线进行需求侧响应。
而现货市场的本质是出清低燃料成本电量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发电侧,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边际成本最低几乎为0,所以正常情况下新能源电量会根据对未来交易周期的发电能力预测进行的报价具有绝对竞价优势。
但由于风光发电的不可控性,一旦遇到风光突然不出力时段,电力需求则需要跨越不同能源类型,例如火电,导致价格波动非常显著。
对于用电侧,其产品的产值虽然与电价有关,但除了高耗能用户以外大部分用电方受用电成本影响较小。因此面对如此波动的“现货分时价格”,若进行需求侧响应导致的其它损失很可能会来得更明显,所以几乎没有响应现货分时电价曲线的积极性。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有效增加和促进午间光伏大发时段的消纳,反而会因消纳不足供远大于求频繁出现地板价影响整个电力系统成本。
午时谷电是衔接电力现货市场的必要手段
中国已经在加速建设电力现货市场,这是推进电力市场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的发力重点。早在2017年,我国就选取8个省份启动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21年又选择6个省份开展第二批现货试点。
各地方现货市场试点经验表明,在高比例新能源市场中,由于新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尤其是光伏的午间集中发力特性,“供端”可预测性被彻底改变,直接导致变化无常的价格特性,“地板价”与“天花板价”频繁出现,使得现阶段包括未来更高比例的新能源电力市场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市场的独特性。
而午间谷电机制属于行政分时电价,与现货市场价有关联但无直接关系,其政策来源于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统筹考虑用电负荷特性、新能源装机占比等因素,将系统供需紧张、边际供电成本高的时段确定为高峰时段,将系统供需宽松、边际供电成本低的时段确定为低谷时段。
近年来随着全国风光装机逐年提高,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在各省的的并网比例几乎拉满,在现阶段的负荷曲线下对于光伏的消纳能力愈发不足。因此通过行政分时电价手段,将光伏大发的午间调整为谷电时段,并拉大峰谷差距,以刺激用户侧改变生产习惯和用电负荷时段来响应午间高比例并网的光伏发电特性,大幅增加消纳能力。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逐渐建设完成,完成负荷调整的工商业用户也将全部进入市场,“午间谷电”的行政分时电价政策终会被彻底取缔。同时在零售市场,午间谷电的分时电价政策应该还会持续沿用,以激励更多的零售用户主动响应电力市场午间光伏电量。
猎杀分布式光伏只是无补贴后的阵痛表象
经历531政策后,从保量保价到“午间谷电”,看似被精准猎杀,实则是作为刚走出补贴温室后的阵痛表象。毕竟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政策扶持,晒着太阳就赚钱的舒服日子过得太久了。
完全进入电力市场之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行业,市场环境一定会倒逼光伏产业链加速新技术的突破,并催生更多的创新运营模式,如分布式能源整合、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离网制氢实现氢醇氨多能替代等。
重新审视这两年来的“午间谷电”对光伏行业的影响,尤其是531新政后,唱衰光伏行业声音渐多,这必然低看了中国发展光伏和建设以新能源为主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决心和信心。现阶段精准猎杀的不是分布式光伏,而是无序扩张的低效产能和恶意竞争的劣质项目。
写在最后,希望得到还愿意看到这里的大家的点赞在看和转发支持,如有不同意见也望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