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随着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盐城,这座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的城市迎来了又一个重要时刻。截至2025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而这一预计年发电量28.8亿千瓦时的风电“巨人”,又进一步巩固了盐城的领先地位。
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图片来源/江苏国资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石
盐城海上风电产业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位于淮海之滨,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广阔的海域,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盐城沿海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盐城市发改委介绍,盐城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区域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达3000至3600小时。这样优越的风速条件,使得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稳定而强劲的海风,为海上风机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让风电开发效益显著提升,成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一方热土。
从无到有的产业集聚
盐城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堪称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史。2006年,是盐城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起点。国华投资东台20万千瓦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启动,同年,浅海2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完成资源调查,为后续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大丰风电产业园引入金风科技,如同播下一颗“金种子”,从此,盐城海上风电产业开始生根发芽,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 — 装备制造 — 资源开发 — 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此后,盐城海上风电产业便如同坐上了发展的“快车”。相继获批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一系列荣誉和政策支持,让盐城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底气更足。随着一个个风电项目的落地建设,一台台风机在海上竖起,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不断攀升。2021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超过554万千瓦,占全省近一半、全国约15%,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
如今,盐城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全市集聚了41家规上风电企业,覆盖整机、叶片、塔筒、海缆等关键环节,形成了高效的“3 小时供应链体系”。2024年2月,盐城国能大丰H5#风电场单月发电量达8118万千瓦时,风场等效满负荷利用小时数396小时、风机利用率99.95%,两项指标创江苏省大兆瓦风电机组历史最好水平。
迈向深远海洋的创新路
而随着近海海域开发的逐渐饱和,深远海风电开发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对海上风电项目空间布局、节约集约、用海审批、生态用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强调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在这一领域,盐城早已提前布局,正沿着创新之路大步迈向深蓝。
盐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盐城已在大兆瓦、高电压、大基地、深远海的海上风电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核心关键技术。根据规划,盐城将在射阳、滨海、大丰等地推进首批百万级深远海示范项目,有望在全国率先启动深远海风电建设,展现出其在深远海风电开发领域的领先姿态。
在深远海开发方面,盐城提出了“多能耦合”的创新思路。《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2024 - 2026)》明确提出,要搭建海上“能源岛”,集合风电、光伏和制氢、甲醇、液氨等多种能源形式。同时,盐城正大力发展漂浮式风机、动态海缆等配套技术。其中,动态海缆和柔性直流海缆已成为深远海风电开发的关键装备。据《中国能源报》报道,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头部企业已实现高压柔性直流海缆的商业化应用,其技术可有效降低远距离输电损耗,为深远海风电电力输送难题提供了有力解决方案。
此外,盐城还在探索更多深远海开发的复合型场景。江苏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依托机组并网后,将建成陆上制氢项目平台,同时在风场周围建设海洋牧场,初步形成“水下牧场、水面风电”的立体开发格局,构建风电—制氢—养殖多能互补体系,对海洋空间和资源实现充分利用,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从古代的“制盐之城”,到今天的“风电之都”,盐城在蓝色的海洋里,凭借着对海上风电产业的执着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如今,盐城的风电产业不仅有望推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其“绿能港”储备基地一年处理的液化天然气,是长三角能源供应的坚实后盾。展望未来,盐城这座“海上风电第一城”将在海洋航程中驶向更辽阔的领域。
文/李梓昕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盐阜大众报、盐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