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泉
群山环绕,艳阳洒金,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一片片光伏板如蓝色波浪般铺展。
今年5月19日18点36分,普定县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标段600兆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该项目选址曾是“种啥啥不长”的贫瘠山地。
航拍贵州省威宁县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人民 网记者 涂敏摄
贵州安顺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普定更是安顺石漠化治理重点县。该光伏场占地约2万亩,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光伏——石漠化治理项目。
茫茫荒山石海如今绿电潮涌,普定正因“光伏”迎来“丰收季”。
借力光伏产业,普定探索出一条“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板面上,阳光被转化为清洁电能。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运营期首年上网电量为56229.00万千瓦时,年均上网电量为53519.16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3,857吨,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88,028吨、二氧化硫约744吨、氮氧化物约338吨,将对当地优化能源结构配置发挥重要作用,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光伏板下种植的蔬菜。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板面下,“农光互补+乡村振兴+旅游”综合开发渐行渐深。当前,马场镇正在探索光伏板下中药材种植试验,首批试种的白芨、半夏、石菖蒲、淫羊藿、苦生根等5种药材已扎根生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相宜。
向阳光要效益,向板下要生机,诸如这样的实践探索在贵州由来已久,成效丰硕。
时光回到十年前。2015年,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建的全省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平菁光伏电站,就让高原阳光经过光伏板、逆变器、变压器、变电站的依次转化后成为绿色电能。
光伏板下种植的蔬菜。人民网记者 涂敏 摄
喀斯特地貌显著、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年平均日照1812小时,光照资源居贵州之首。从光伏发电零的突破,到抢抓利好机遇提速竞跑,十年奔跑,高原“阳光城”绽放漫山“光伏蓝”:全县已建成集中式光伏项目40个,装机总容量242万千瓦。
不仅如此,威宁在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上也已实现增效。在位于威宁县双龙镇高山村的国家电投贵州金元威宁能源公司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一排排蔚蓝的光伏板下,一片片盛开的洋芋花漫撒山野。
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站长孟宪盛介绍:“电站可耕种面积2604亩,除电站自营实验基地外,全部免费提供给群众种植卷心菜、马铃薯、油菜苔等。”
同时,投产以来,当地板下经济累计用工达到1.2万人次,发放工资1000余万元。
板上有光伏、地上有产业、企业能发展、周边能务工,“农光互补”项目的实施助力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群众幸福成色越来越足。
“现在靠土地流转金和作物销售,一年就能为家里增加近4000块钱的收入!”仙水窝光伏电站的光伏阵列间,村民马开轮盘算起“丰收账”,话语里满是喜悦。
一份阳光,两份收益,贵州全省正在接力探索这样的低碳富农新模式。
这十年,一个个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在贵州汇成“光伏海洋”,一度度绿电正为贵州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写就厚实注脚,绘成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两相宜的靓丽画卷。
截至目前,贵州累计建成并网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136.45万千瓦,相比2020年增长了618%。根据《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光伏发电规模达到3100万千瓦。
今年4月23日,《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印发,还首次将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细化至省级可操作层面,形成了“国家框架+地方特色”的完整政策体系,将为绿色能源和生态修复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