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向美承脉,青春筑梦”中华文化传承团暑期“三下乡”的志愿者们,联合九龙坡区黄正街社区,于近日在社区小广场举办“非遗游园嘉年华”活动。这场以“传美・寻趣”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互动,让非遗在青年与社区群众的参与中,成为可感、可触、可传的文化力量。
小朋友体验扎染。校方供图
傍晚,黄正街社区小广场化身热闹的非遗乐园。团扇彩绘、香囊制作、投壶竞技、扎染体验、树叶拓印、写福字与卷轴六大区域依次排开,吸引了众多居民踊跃参与。大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动手体验的传承人。团扇彩绘区,居民们认真描画,将古典韵味或现代创意融入扇面;香囊制作摊前,艾草清香弥漫,大家亲手缝制,把传统智慧化作温情祝福;投壶场地更是欢声笑语不断,老少同乐,古人的雅趣在游戏中重现生机。扎染的蓝白变幻、树叶拓印的自然印记、书法墨香中的诚挚祝福,每一项体验都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的指尖和生活里。
小朋友们在写书法。校方供图
活动中,一场跨越文化的交流成为亮点。实践团的同学们热情地向途经的外国游客介绍活动,邀请他们一起体验。在同学们的英语讲解和手把手指导下,外国友人兴致勃勃地尝试了书法艺术,提笔书写下了“福”字。不同肤色的笑脸映衬着靛蓝的染布和墨香的宣纸,古老的非遗技艺瞬间成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中,彰显千年文脉的当代生命力。
“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今天亲手做了香囊、染了方巾,才发现它就在身边。”社区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意义——让非遗融入社区日常生活,让群众在参与中成为传承者。
中华文化传承团指导老师付婷表示:“当前非遗传承关键在于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结。实践团以青春视角重构非遗表达,通过互动体验、跨文化对话等创新手段,破解了‘传承靠老人、传播靠展柜’的困局。这种‘在地化’‘生活化’的传承模式,既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