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雅鲁藏布江在墨脱县拐出的那个大弯,最近成了中印之间的新火药桶。
2025年7月,总投资1.2万亿的墨脱水电站刚挖下第一铲土,印度那边就炸了锅。从媒体喊着"中国要断我们的水",到政府放话要去联合国打官司,这场围绕着6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波,远比水电站本身的隧洞更曲折。
莫迪(资料图)
一、这个水电站到底有多不一般?
墨脱这地方藏着个天然的水能宝库。雅鲁藏布江在这里硬生生拐出2200米的落差,工程师们打算用"截弯取直"的招儿,把江水通过隧洞引到下游发电。6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三个三峡电站加起来的量,每年能发3000亿千瓦时电,够华东地区用小半年。
最让印度睡不着觉的,可能是这个工程的战略分量。中国这边说这是"西电东送"的关键一步,每年能少烧9000万吨标准煤,对"双碳"目标帮大忙。但在印度眼里,雅鲁藏布江(他们叫布拉马普特拉河)可是滋养阿萨姆邦稻田的生命线。
有意思的是工程设计本身。为了减少争议,中方采用了"无大库"模式,只建小型调节水库,90%的水还是顺着河道往下流。官方数据说,每年601亿立方米的径流量里,85%以上都会流到印度那边,比国际上一般的跨境河流开发留得还多。
二、印度的反对戏码有点眼熟
印度媒体最近像打了鸡血。《印度斯坦时报》天天登"中国控制90%水源"的新闻,其实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水量贡献只有30%。政客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莫迪政府一边召见中国大使递抗议信,一边在集会上把这事和"国家尊严"绑在一起。反对党国大党更直接,说政府太软,逼着要去联合国告状。连那个"伪阿鲁纳恰尔邦"的首席部长都跳出来,说中国在"掠夺水资源"。
法律层面的动作也不少。印度司法部找了伦敦的前法官团队,翻出《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之类的文件,准备在联合国大会上提交诉讼。他们还跑去跟美国、日本打招呼,想拉着盟友一起施压。不过懂行的都知道,中国根本没加入那个公约,这官司能不能立住脚都是个问题。
莫迪(资料图)
三、中国这边的理据其实很扎实
面对印度的指控,中方回应得挺冷静。首先是主权问题,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长度占了56%,在自己地盘上搞建设天经地义。外交部拿印度自己举例,说他们在巴控克什米尔修水坝的时候,可没跟巴基斯坦商量过。
生态影响这块,中方放了不少实锤。工程设计里专门留了"生态流量",枯水期还会多放10%的水,保证下游灌溉不受影响。更绝的是防洪功能,官方说这个电站能削减下游20%的洪峰,每年能帮印度减少10亿美元的洪涝损失——这账不知道印度农民会不会算。
最有意思的是对比数据。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只占全流域的20%,水量贡献30%,但印度却宣传说"被控制了90%"。有专家算了笔账,墨脱水电站实际影响的出境水量不到5%,印度那边的水量主要来自他们自己境内的支流。
四、联合国打官司?可能没那么容易
印度嚷嚷着要去联合国告状,但这条路其实坑不少。首先,国际法院受理案件得双方都同意,中国从没说过接受这种强制管辖,所以官司能不能立案都是个问题。之前印度在新冠疫情期间告中国索赔20万亿美元,最后不了了之,就是同样的道理。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很微妙。俄罗斯、巴西这些国家说要尊重各国主权,美国虽然说"关切环境影响",但没明确帮印度。最尴尬的是孟加拉国,他们也是下游国家,却表态说不支持把问题政治化,只关心旱季能不能多放点水。
其实类似的跨境水纠纷不少。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修坝的时候,叙利亚、伊拉克也骂了很久;印度在印度河上游搞建设,巴基斯坦照样抗议。最后大多是坐下来谈判解决,很少有真靠打官司搞定的。
五、僵局背后是老问题
说穿了,这个水电站争端就是中印地缘博弈的新变种。边境问题还没理顺,水资源又成了新焦点。印度担心中国在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加强实际控制,中国则需要通过重大工程巩固战略存在。
但完全没转圜余地吗?也不是。中方已经提议建联合水文监测站,共享实时数据,印度暂时没答应,但至少是个突破口。之前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里,中国跟东南亚国家分享水文信息,效果就不错。
莫迪(资料图)
有专家建议,不如在中印边界谈判的框架下加个水资源分委会,专门处理这类问题。或者请世界自然基金会之类的第三方机构来做评估,用科学数据代替口水战。毕竟对下游老百姓来说,旱季有水灌溉、雨季不发洪水,比谁在联合国赢官司重要多了。
墨脱水电站还要建10年,这场争端恐怕也会持续很久。有意思的是,双方其实都有共赢的空间:中国需要清洁能源实现减排目标,印度需要防洪保障和稳定水源。就看政客们能不能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别让一条河变成新的鸿沟。
毕竟,雅鲁藏布江奔流了千万年,从来不会因为国界而改变流向。人类在它面前修起的,应该是合作的桥梁,而不是对抗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