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山东调研采访团
盛夏的莱芜,中国重汽焊装车间里,全自动化机械臂挥舞,不时迸出火花,AGV小车来回穿梭。一旁,一辆造型独特的“黄河”牌重卡刚刚生产下线。子弹头车身、水滴形线条,让它在全国重卡里拥有0.349Cd的风阻系数。“风阻越小,油耗就越低,这是一款受快递快运公司青睐的车。”中国重汽有关负责人说。
焊装车间内,全自动化机械臂正在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时间拨回1960年。四个半月,济南的工人们一锤锤敲出新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黄河滔滔,取奔涌向前之意,中国重卡产业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六十多年后,“黄河”依旧在奔跑,只是如今已换上了新能源的“心脏”,氢燃料、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开始展现在公众面前。
“别小看这套系统,它能让电池放电更深、能耗降低15%。” 山东重工集团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海边演示边介绍说。在他眼里,新能源不是噱头,而是真正改变行业的突破口。
眼前的TX中央驱动牵引车的续航里程已突破450公里,600度电的电池容量让它“一充管一天”。只需半小时,车辆便能从10%电量充到80%,为能源运输行业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不远处,一辆统帅Pro纯电轻卡也“风头十足”。它配备自主研发的两挡电驱桥,既能爬坡,又能高速行驶,18分钟充电就能多跑180公里。“适合城市配送,也适合城乡运输。这是我们给卡车司机准备的‘省心搭档’。” 赵海笑着说。
“黄河”特种车系列矿车,助力矿区及多元运输场景。人民网 庄润泽摄
车间之外,变化也悄然发生。作为山东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中国重汽向上整合核心零部件,向下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正把产业链拉长、补齐、强化。
此外,中国重汽新能源智能网联检测中心已建成投用,几乎覆盖了商用车所有测试场景,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不断吸引技术与人才汇聚。
“过去我们追赶的是能不能造得出,现在我们追求的是能不能造得好、跑得远、用得省。”
从手锤敲出的第一辆“黄河”,到如今搭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的重卡矩阵,中国重汽的轨迹,正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加速迈进的缩影。
车间外,阳光洒落,几辆刚下线的新能源重卡静静停放。它们即将驶向不同的城市和道路,续写着“黄河”奔流不息的故事。(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