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这场战争始终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最初外界普遍认为这可能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军事行动,但事实证明局势很快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随着战线延长,俄罗斯的战略也逐渐转变,从早期的主要打击军事设施,逐步扩大到对乌克兰能源系统和关键民用基础设施的攻击。电厂、炼油厂、输电线等命脉设施成为重点目标,直接触动了乌克兰社会和经济的根基。
能源是乌克兰最脆弱的环节,一旦电力和燃料系统被摧毁,不仅前线部队面临补给困难,民众的日常生活也陷入黑暗和寒冷之中。俄罗斯从2022年10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能源打击,当时导弹密集袭击基辅及其他主要城市的电力网络,导致大面积停电。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已有18座大型热电厂和超过800个锅炉房被毁,电力产能几乎被削减一半。到了2024年春天,俄罗斯又重启攻势,使得乌克兰一度丧失了50%以上的发电能力。普通百姓冬天缺乏供暖,夏天没有制冷,医院与学校等公共机构更是雪上加霜。
俄罗斯频繁使用巡航导弹、无人机与火箭弹,专门瞄准变电站、输油管和油库等要害。比如2024年11月27日,俄军发射上百枚武器,对能源目标进行集中打击,数百万居民在零下气温中失去电力供应。仅仅半个月后的12月13日,西部能源设施又遭大规模轰炸,乌克兰能源部长表示这是当年内第11次大规模攻击。其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前线推进缓慢,就试图通过切断能源供应来拖垮乌克兰的经济和工业体系,进而削弱其战争潜力。炼油厂被毁意味着燃料短缺,战机、坦克无法运转;发电厂瘫痪则使武器生产受阻。
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并未被动挨打。从2024年起,他们也开始利用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与油库展开远程打击。到2025年8月,乌克兰连续数次袭击俄油厂,造成俄罗斯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加油站排起长龙,炼油能力下降约13%。这类攻击虽然不能彻底改变战局,但对俄罗斯的经济与战争机器形成了明显牵制。然而,俄罗斯随即展开报复。2025年8月19日,其对乌克兰Poltava地区能源设施发动打击,引发严重火灾,天然气供应一度中断。由此可见,双方在能源领域的交锋已演变为你来我往的持久战。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欧盟和美国谴责俄罗斯袭击民用目标,指出这违反国际人道法,并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发电机、防空系统及电网修复资金。然而,修复速度远不及破坏的速度,往往刚刚恢复的电网又在下一轮攻击中报废。世界银行估算,乌克兰的能源损失已超过80亿美元,且仍在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25年初警告,频繁的电网破坏可能威胁到核电站安全,例如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就多次因供电中断而险些造成冷却系统失效。
从2022年冬季到2025年,俄罗斯的能源攻势呈现逐年加码的态势:最初以冬季“冻垮”乌克兰为目的,随后逐渐扩大到全年作战,并在2024年使用集群弹头导弹制造更大破坏。2025年3月的一次轰炸中,俄军动用了超过260件武器,使乌克兰不得不实施限电措施,居民每天只能在有限时段用电,工业产能严重下降。虽然3月下旬俄美一度达成临时协议,暂停对能源设施的攻击,但停火期仅维持一个月便告失效。此后,双方重启攻势,能源战再度升级。
乌克兰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展现出强大韧性。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板、家用发电机和储能电池,以分散能源风险;企业和民众逐渐适应轮流停电的生活方式。但长远来看,能源战对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沉重打击。根据乌克兰能源部的数据,自2025年3月以来,全国能源设施已遭遇约2900次攻击,损失电力产能9吉瓦,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用电需求。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并非毫发无损。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迫使俄罗斯炼油产能下降,国内燃料供应紧张。大西洋理事会在2025年8月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因能源设施受损出现燃料危机,但依靠庞大的石油出口收入仍在维持战争。而乌克兰则不得不依赖欧洲进口燃料,成本高昂,加剧了经济压力。
随着冬季临近,冲突可能再度加剧。俄罗斯持续强调攻击目标是军事相关设施,但大量证据显示平民基础设施首当其冲。特朗普上台后,推动俄乌展开谈判,但谈判陷入僵局,能源设施停攻协议一度成为博弈筹码。总体来看,能源战已成为俄乌冲突的核心战场之一。俄罗斯企图通过打击乌克兰的软肋迫使其让步,但乌克兰在国际援助支持下仍在坚持。双方不断消耗,未来谁先失去承受力,可能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