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宋广军
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宏伟画卷中,许昌,正以一股强大的“电动力”刷新着世人的认知。这里,不仅是“三国文化之乡”,更是一片孕育着智能电力装备产业未来的热土——中原电气谷。为深度解读这片投资沃土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蓝图,9月28日,记者采访了许昌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冉高垒。
冉高垒说,中原电气谷不是一个普通的产业园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使命。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4月启动建设,许昌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以电力装备、电子、电气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并成功跻身省“十二五”规划“两谷一基地”的核心布局。2012年12月10日,河南省政府批准中原电气谷核心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地理格局上看,中原电气谷位于许昌主城区北部,规划面积34.54平方公里。许昌市创新性地构建了“一核四基地”的协同发展模式。“一核”即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区,专注于研发、孵化和高端制造;“四基地”则指长葛、魏都、建安、经开四个各具特色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生态。可以说,位于许昌高新区的中原电气谷是河南省在电力装备领域布下的一颗关键战略棋子,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是我们最坚实的底气。”冉高垒介绍,中原电气谷聚焦“电”字做文章,全力发展电力、电子、电气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了“1+1+N”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发电、输变电、配用电、电网控制及检测、新型储能”五大完整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链,产品覆盖“发、输、变、配、用、调”电力系统的全环节,横跨一二次与交直流装备领域。
目前,中原电气谷内已集聚了120家电力装备企业,其中营收十亿级企业3家,上市企业2家,规上企业40家,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集群效应非常显著。为了承载这些优秀的企业,先后规划建设了许继新能源产业园、许继智能电网产业园、智慧信息化产业园、5G创新应用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10个,建筑面积共125.12万平方米,为企业“拎包入住”、快速投产提供了全方位的空间保障。
冉高垒进一步介绍,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中原电气谷在培育创新动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打法”。在企业梯队培育上,中原电气谷拥有5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梯队成长的科技企业体系。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中原电气谷更是重仓投入。拥有3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特别是中原电气实验室的落地,以及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许昌工作站、河南省首批“智慧岛”等高端平台的入驻,为中原电气谷产业的尖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核心引擎。
此外,中原电气谷还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了“许昌海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和“许昌数字经济股权投资基金”两支基金,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的新路径,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力装备产业创新策源地。
冉高垒告诉记者,“十五五”期间,中原电气谷将实施“1236”发展战略,锚定“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两融五城四跃升”总体部署奋力前行。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到2027年,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到2030年,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产业规模向1000亿元迈进。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要素保障,中原电气谷也有着十足的诚意。在能源方面,有13平方公里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区,能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且价格优惠的绿色电力。在算力方面,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许昌市边缘云计算中心可提供高达1000P的高效、安全算力服务,为数字经济赋能。
同时,精心打造了中央公园“城市绿肺”,建设了高端品质社区,构建了便捷舒适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此外,许昌高新区还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实行项目建设专班专员“全周期服务”,企业开办“半日办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93项事项“最多跑一次”。我们还构建了“免申即享”的惠企模式,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我们常说,要为企业提供“胖东来式”的极致服务——真诚、贴心、超出预期。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一位选择中原电气谷的企业家都能在这里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冉高垒充满信心地说,未来的中原电气谷,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而是一个战略定位高远、产业根基雄厚、创新活力迸发、未来前景可期的产业新城和创新高地。在这里,投资兴业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与时代同频、与未来共舞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