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总会来:一度侥幸逃过2024年低谷的光伏辅材企业还是遭遇了重创。
福斯特,作为全球光伏胶膜的龙头企业,刚刚交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预计归母净利润4.73亿元,同比下降49.05%;预计扣非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减少52.65%。
这份黯淡的数据背后,是整个光伏辅材市场面临的集体困境。当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席卷全产业链,从胶膜、背板到光伏玻璃,辅材环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利润挤压与格局重塑。
虽迟但到的滑坡
福斯特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只是缩影。
当2024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等主产业链环节一片绿光、深陷亏损时,辅材环节仍保持盈利韧性——福斯特当年净利润达13.08亿元。
但那时的风光,并不意味着他们“逃过一劫”,只不过是产业链传导具有滞后性。
胶膜领域价格塌陷最为惨烈。2025年一季度,海优新材归母净利润为-0.57亿元,同比下降204.86%。赛伍技术实现归母净利-0.33亿元,同比下滑216.13%。
光伏玻璃领域,2025年上半年,南玻A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816万元至8687万元,同比下降88.15%至92.07%;扣非净利润预计在1726万元至2577万元,同比降幅达96.17%至97.43%。福莱特预计归母净利润2.3亿元至2.8亿元,同比下降81.32%-84.66%;扣非净利润预计1.95亿元-2.45亿元,同比下降83.45%-86.82%。
双重挤压的困境
光伏辅材企业普遍陷入“内卷压价”的困境。产品售价降幅大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游组件厂商持续压价,辅材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基本失灵。
以福斯特为例,公司原材料光伏树脂采购单价及胶膜产品销售单价均下降,但关键问题在于产品销售单价的下降幅度更大,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下游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等领域景气度低迷,直接影响产品价格与毛利率,整个产业链价格下行压力巨大。
福斯特具有局限性的“降本求生”策略,映照出当前形势下辅材企业生存的缩影。
海优新材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削减胶膜开工率,并宣布终止光伏封装胶膜项目,同时新增PDCLC调光膜产品建设项目。福莱特则依靠千吨级大型窑炉降本,却未能阻止盈利颓势。
截至2025年4月底,仅福莱特单家光伏玻璃日产能就达19,400吨,加上信义光能等巨头,头部企业市占率超50%,结构性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二三线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60%,被迫退出或转型。
技术变革正在改写竞争规则,加速淘汰传统产品。TOPCon组件双玻化趋势对背板需求形成致命冲击。赛伍技术2024年背板出货量锐减35.37%,直接导致其全年营收下滑27.89%。而N型技术普及推动POE胶膜占比提升至50%以上,随着调光玻璃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标配”,胶膜领域的产品迭代刻不容缓,缺乏高端产能的中小企业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修复、挣扎与自救
行业已进入“规模与技术”的双重淘汰赛。
已经具备规模的龙头,或可通过多点落子全力一战。福莱特通过工艺优化和成本控制,一季度净利润环比大增136.7%;福斯特2024年海外毛利率达20.34%,通过越南、泰国基地规避贸易壁垒,对冲国内压力。
为了突破困境,海优新材押注汽车调光膜,虽获智己L6定点,但产能利用率仅10万辆车/年,短期难成支柱;赛伍技术拓展光伏运维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新兴业务,收入占比仅21.57%,盈利周期漫长。
当下,海优新材连续8个季度亏损,负债率攀升至危险区间;赛伍技术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771万元,信用减值1.12亿元,显示应收账款风险激增。百佳年代、祥邦科技等胶膜企业终止IPO,行业融资通道几乎关闭。
行业新生态下,出海布局成核心突围路径。
福斯特越南、泰国基地投产后海外产能占比升至20%,直接辐射东南亚增量市场;福莱特加码印尼1600吨/日光伏玻璃项目,进一步扩充海外产能。
除了在市场端向外拓展,在供给端,各企业也积极转向高端产品,构筑利润“护城河”。
2024年POE胶膜在福斯特产品中占比35%,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光转膜、BC组件专用胶膜等差异化产品成为赛伍技术技术突围的关键。
近期,比亚迪公布了仰望U8L采用调光膜技术作为隐私玻璃,采用海优新材的PDCLC技术。随着新型组件技术和下游企业需求的迭代加速,具备快速响应技术变革能力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宏观调控层面,“有形的手”引导加速产能出清。2025年7月工信部座谈会明确治理低价竞争,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已集体减产30%。行业自律叠加政策清退,低效产能退出速度或快于预期。
光伏辅材行业的至暗时刻尚未结束,海优新材的调光膜量产、福莱特的印尼项目投产、福斯特的POE树脂自供都需要时间兑现。
当价格跌无可跌、亏损企业被迫离场时,存活下来的企业将迎接新一轮景气周期。行业正从“产能竞赛”转向“生存竞赛”,而技术储备与全球化能力,将成为最终胜者的唯一通行证。
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