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产业核心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光伏产业正成为北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面对产业高耗能、供电要求高、协同需求强等特点,该市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通过体系、数字、绿色三维赋能,推动营商环境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体系赋能打破传统壁垒,政企协同畅通产业血脉。北海市成立电网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政府与供电企业联动,形成“规划共绘、建设共推、问题共解”格局。通过新建改造6座变电站、优化142.57公里输电线路及34公里配网线路,不仅构建起稳定供电网络,更实现项目外线“零投资”,为企业节约资金超4800万元。同时,政府牵头绘制光伏“产业树全景图”,创新“园区办、上门办、主动办”模式,组建柔性服务团队跟进28家产业链企业需求,将高压业务办理平均时间压缩至10.6个工作日,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办事更省心。
数字赋能精准破题,数据驱动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光伏企业用电用能能源看板,北海对“采砂加工—光伏玻璃制造—物流运输—光伏电站”全链条25家核心企业数据实时监控,精准捕捉共性需求与个性难题。借助链长企业数据分析,供电部门主动在生产间隙提供节能诊断、用电检查等“一企一策”服务,提前化解风险,减少企业停机损失。此外,电力数据与政府共享,为产业态势研判、经济走向预测、扶持政策制定提供坚实支撑。
绿色赋能激活低碳潜力,创新实践擦亮发展底色。北海市通过上门走访、举办供电主体见面会等方式,开展6次绿色电力交易政策解读,引导企业参与绿电交易降本增效。同时,全力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建成项目5.8万千伏安。2025年上半年,当地4家企业自发自用电量达0.93亿千瓦时,直接降低用电成本5580万元,实现光伏产业“自身清洁”与“赋能清洁”的双重价值。
如今,北海光伏产业动能持续释放。2025年上半年,该市光伏出口同比增长45%,“北海玻璃”成为国际名片。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营商环境口碑攀升,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明,为地方产业升级、践行“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刘师慧)
来源:北海营商环境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