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司机高振在驾驶列车。
本报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刘发荣 杨影
清晨,随着机车调度室的叫班电话响起,高振和他的搭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高振是中铁十六局铁运公司朔黄分公司两万吨重载列车的主控司机,他和搭档的任务是,驾驶着长约2.6公里的重载列车从山西神池南站出发,经由朔黄铁路穿越太行山脉,直奔渤海之滨。
朔黄铁路是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第二条国家Ⅰ级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西起山西神池,东至河北黄骅港,全长598公里,是“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肩负能源保供的重要使命。
这条能源大动脉没有“假期模式”。“全年的节假日,我们都会坚守在岗位上。”高振说,任何一次行车,他和搭档都会在发车前多检查一遍屏幕参数,行车中多预想一种突发情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号。
作为高振的搭档,同时也是副司机,冯坤德每次发车前则要对机车走行部进行标准化检查:手提机车检车锤,弯腰敲击轮对,清脆的“当当”声里,侧耳细听轮体是否藏着细微裂纹;凑近部件接口,目光如炬地捕捉毫米级的磨损痕迹。在日常反复的细致工作中,他已练就了一双“顺风耳”和“火眼金睛”。
“目前朔黄铁路实行大轮乘,每次出勤会遇到不同单位的机车,必须通过详细试验,才能准确掌握车况和制动性能。”高振解释说,重载列车的精准操纵,就建立在对机车的充分把握之上。
随着发车指令发出,两台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着长龙般的重载列车缓缓驶出车站。一路上,高振的目光始终盯在屏幕的各项数据上,嘴里不时发出“撂闸”“缓解”等专业指令。“撂闸就是刹车制动,缓解是放松刹车,看似简单,实则都是技术活。”他指着屏幕上的坡度曲线解释,“山西神池南站到河北西柏坡站这段路最难走,从20.2公里的长梁山隧道出来,就是240公里的连续长大下坡区段。要是撂闸太猛,巨大的冲击力会把中间车辆挤变形;缓解太快,列车又可能超速触发控停。什么时候撂闸、在哪处缓解,都得卡着点来,差一秒都不行。”
正是凭着对“卡点”的执着,每当行驶至关键区段前,高振都会在脑子里过一遍“操作脚本”:长梁山隧道出口该减多少速?某段弯道该调整多大制动压力?“驾驶2万吨重载列车七年了,这段路的每个弯道、每处坡道,闭着眼都能想出来。”高振笑着说,可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每次驾驶都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马虎。在他看来,“熟练”从不是放松的理由,而是守护安全的决心。
“目前我们在朔黄铁路已持续7年常态化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截至10月10日累计开行8077列,运输煤炭超1.0616亿吨。”高振表示,现在3万吨重载列车已经在朔黄铁路安全运营,他正在努力学习业务技能,争取早日能开上长度更长、载重更重的列车。
这些飞驰的重载列车,不仅是能源运输的“主力军”,更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作为朔黄铁路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公转铁”的重要举措,每开行一列两万吨重载列车,就相当于分流576辆公路重型货车,可减少碳排放约228吨。运输过程中全程无撒漏、无扬尘的运输模式,有效避免了公路运煤的超载与污染问题,让重载铁路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优势充分发挥,为京津冀“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