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滩的广阔天地中,数十万片光伏板的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如同一道天然的风光般铺展开来,随处可见的风电机组的巨大的,叶片则似一柄柄的利剑般划破了苍穹,而千里之外的华东的工厂里,也正以0.01秒的响应速度精准地将风电机的电力“剪裁”得“入扣”般地运作着,这一切无不说明了我们这条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一条“电力动脉”——中国西北的风电资源的巨大威力和广阔的前景。
这条特高压线路全长超过了3200公里,它就像一条电力高速路,能让新疆的清洁电能迅速输送到安徽,每年它输送的电量超过600亿千瓦时,这个电量足够5000万户家庭日常使用。
中国特高压的崛起,是一场从“无标准、无经验、无设备”的困境中突围的逆袭。2006年,湖北荆门开工首个特高压示范工程时,全球尚无成熟的1000千伏级技术,甚至绝缘子等基础部件都要依赖进口,单价高达千万元。
国网湖北电科院阮羚团队带着车载试验平台扎进荒野,攻克高电压设备稳定性难题,硬是把绝缘子成本打了下来。
30多名院士、30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攻关联盟,用309项关键技术研究撕掉了“引进消化”的标签,2012年和2017年,特高压交、直流技术两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从此掌握了电力领域的“规则制定权”。
其强劲的特高压的力量都蕴藏在了其硬朗的细节中,借助了±1100千伏的准东-皖南工程这一“电力高铁”级的超高压输电线的支持,其换流的变压器高达6层楼,内部的线圈就能将原本的交流的电能转化为直流的电能,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由于传输的长距离而带来的电能的损耗,而且每根的导线都由8股的分裂的线组成,等效的将原本的单根的导线的截面积都给“增粗”了,的确如同“电力高铁”一样的稳妥无比!
更厉害的要数那串长达15米的硅橡胶绝缘子了,它就像个忠诚的绝缘卫士,让电流老老实实地顺着线路一路狂奔。
巡检人员身着用铜丝编织而成的屏蔽服,这衣服就像“黄金甲”一般,电阻仅有0.2欧,有了它,带电作业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轻松。通过对10万多种故障的精准预演,及对0.1秒的秒级的过载的即刻切断,使其创下了全球最安全的运行的记录。
为啥中国非得在特高压上死磕到底?答案其实藏在能源分布那道“与生俱来的不等式”里:全国八成的风光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可七成的用电需求却全压在了东南沿海。
但近几年随着西部的电力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利用,西部的“发得出却用不了”的光伏、风电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地“用”了起来,而东部的电力“用不上”就更为明显了,东部的“发不出”已经大大减少,而“用不了”的“发得出”却越来越多地“用”了起来,也就越来越多地将东部的“用不上”都“用”了上去,东部的“用不上”就更为明显了。
特高压就像个国家级别的能源大管家,把新疆刮起的风、甘肃洒下的光,在眨眼间就“嗖”地送到了上海、杭州那些高楼大厦和工厂生产线里。
可谓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光伏的装机量都达到了5.1亿千瓦、8.4亿千瓦的新高,且其所带来的的能量的利用率都已超95%,这其中的特高压的发电功不可没。
这条“电力高速公路”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盾牌,通过特高压网络,中国降低了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甚至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靠特高压保障了电力供应安全。
芝加哥大学卫星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污染程度下降4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近2年,北京在2020年基本告别燃煤发电,部分电力正来自几百公里外的风电。
在中国的高压外交版图的不断加大背景下,尤其是近年来加速的扩张,必然会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更大的影响。
预计到2050年的时候,特高压线路的数量会再度翻上两番,而且从宁夏到湖南的那条新线路,在输送电量里新能源所占的比例将会超过50%。
在重庆铜梁那座特高压变电站里,工人们正喊着响亮的号子,卖力地浇筑着基桩,而在湖南“宁电入湘”项目的工地上,技术团队正全力以赴,攻克着涌沙地质带来的难题。
借助中国的特高压脉搏,巴西美丽的山水电站的电力便如一道道的金光从亚马孙的原始森林中穿过,将东南亚的夜空都点亮了,如同一道道的金光从里约热内卢的夜空中流动着。
一条条银线跨山越海,织就的不仅是电网,更是一个大国能源革命的韧性与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