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白菲斐
通讯员李红 王艳
发电厂里藏着位“女中医”,不给人把脉问诊,却专治钢铁巨兽的“未病”?
10月21日,步入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厂区,巨大的设备低沉轰鸣,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向四面八方。46岁的肖丽峥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从看似枯燥却又充满秩序的数字中,找寻着设备安全风险的蛛丝马迹。
紧盯屏幕查看数据
参加工作27年来,肖丽峥的心中就琢磨着一件事:让电厂少“生病”,让市民用电更稳当!从运行操作明星到设备维护“良医”,再到科创管理尖兵,她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执着,全力让电厂300多台转动设备“乖乖听话”,为经济腾飞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也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之光,更照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征途。
临危不乱,10秒价值80万
“鄂西北居民用的电,大部分都是从这里输出去的!”望着电能输出区域一排排整齐的高压线,肖丽峥自豪地向极目新闻记者讲起了在公司的奋斗历程。
1998年,肖丽峥从江西省电力学校热能动力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工作。那时恰逢公司的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全厂上下澎湃着干事创业的如火热情。“安全供电靠设备,操控设备责任大,我要把它们都摸清楚!”身为机组运行值班员的肖丽峥,积极跟着师傅学习设备的运行规范并加以实践,不到几年,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操作技能。
和同事一起检修设备
“1000多台设备相互协作,运行通畅,才能顺利发出电。”肖丽峥介绍说,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达540℃,高压可达170个标准大气压,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在16年的运行岗位中,肖丽峥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应急处置经验,多次发现安全隐患、化解安全危机,为公司挽回重大经济损失。
2002年,公司3号机组在运行中,一个高压调门突然发生伺服阀油路堵塞,导致这个通道的大门无法自动调节。2秒的时间,机组的负荷就减少了5万千瓦,通道内气压快速飙升,若不及时处置,就会发生超压停机事故!肖丽峥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原因,迅速汇报并果断手动操作其他调门,同时正确调节各辅助系统参数。不到10秒钟,在与锅炉人员完美配合下,这次机组超压缺水非停事故被消除,不仅确保了机组安全,更是直接挽回经济损失80万元。
检查设备运行
氢气因其“低消耗、高效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发电机散热冷却。然而,其固有的与空气混合后的易燃、易爆性又对安全提出了极高要求。2003年的一天,工作人员发现,2号机组小修启动后,发电机膛内的氢气压力下降速率出现异常。
运行部门组织查找也没有好转,肖丽峥接班后分析认为,常规漏点已被排除,应着重查找小修记录,了解系统变动情况并以近日检修过的设备为重点怀疑对象。“想别人未所想,查别人未所查!”肖丽峥爬到离地面2米多的发电机顶部,针对四台氢气冷却器,仔细查找每一个结合面,经过几个小时的排查,她终于在一个紧固螺栓处找到了泄漏点,隐患被顺利消灭。
这些年来,肖丽峥先后两次在华电集团举行的集控运行值班员操作竞赛中,从近万名的运行操作人员中脱颖而出,捧回“集团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她还将平时的所学所得、实践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主要撰写人在《电力安全技术》《华电技术》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技术论文。
数据辨疾,“点”出千万效益
2015年,为了提升设备的检修效能,该公司开始推进精密点检工作。所谓精密点检,就是基于设备常规点检基础上的二次诊断,它通过运用高、精、尖测试技术对设备进行振动、超声、红外等精细化的分析,借助可视化的数据,确定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劣化程度,给检修人员提供精准检修指导意见,避免以往常见的过度检修或检修不及时的问题。
已在机组控制员岗位工作了16年的肖丽峥,年年都是公司业务竞赛第一名,成为该岗位的不二人选。肖丽峥也不负众望,一举通过考试,成了公司第一批精密点检工程师。
轴承的点检分析,成了肖丽峥首个关注点。“公司有300多台转动机械纳入了精密点检范围,至少有1500多个轴承支撑运转,每年轴承的更换率、故障率高,在日常检修费用中占比很大,这主要是它们工作的位置和状态不一样,我要摸清它们的‘生病规律’!”
对轴承进行数据测试
如何精准把握轴承的健康状态?要用数据说话。原本需要半个月点检一次的轴承,肖丽峥决定一周就给它们做一次“体检”,并详细记录损坏程度和各项数据。一个轴承点检一次需要1分钟,全厂1500多个轴承点检需要1500多分钟,一年下来,肖丽峥额外为全厂轴承多做了20次点检,累计超过500个小时。她也由此分析出了不同位置轴承的点检数据与损坏程度的匹配值,并由此测算出不同位置轴承的点检频次和维修、更换频次。
她还将在生产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精密点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多次发现重要辅机设备存在的潜在缺陷,避免了重要辅机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对电力生产造成的影响,也让公司检修模式从故障检修、定期检修逐步转变为状态检修。
检修设备现场
“过去,我们要么等设备坏了再修,检修处于被动;要么一律定期停工检修,成本高昂、影响效率。”公司副总工程师梁伟谈及变革时感慨道:“而现在,我们实现了‘按需检修’,设备可靠性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转变,离不开以肖丽峥为代表的“设备中医”。他们通过精准“把脉”,在设备“亚健康”时就“治未病”,将故障消除于萌芽状态。这种基于预知的精准运维,也带动了我们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
工作27年来,肖丽峥先后排除设备异常、隐患、事故超50起,解决电机、水泵、风机、磨煤机等转动设备疑难问题10余起,累计为企业节约费用超过600万元。
科创助力,“创”出专利33项
2022年,为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肖丽峥不断追求进步,接受了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专责这个新岗位的挑战。建章立制、理顺机制,她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管理的新赛道。
“肖师傅是一个‘用创新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她对技术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2022年跟着肖丽峥学习的章达,谈起师傅日常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心中充满着感激和敬佩。
2023年,一种可调式超声波物位计安装支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作为发明人之一的章达,最初只是觉得原来的支架不好用,想试试加固一下,但肖丽峥看到后,严格要求章达按照工作规程的标准进行模型计算和安全测试。肖丽峥说:“一个小支架,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的长期稳定。我们要做,就做一个能当‘标杆’的!”正是这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严格,让团队把一个不起眼的小改进,做成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标准化方案。
和团队交流分析工作
管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带着大家撬动集体的智慧,托举每个人的成长。2024年,公司组建团队参加湖北省“百千万”劳动竞赛,针对油库无人值守国产化创新项目,团队攻坚一周毫无进展。肖丽峥看见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上前鼓劲:“这个项目,争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我们襄阳公司青年创新队的志气。我相信你们的能力,更相信你们的闯劲!”
“就是这句话,让我们重新燃起了斗志。”章达和团队备受鼓舞。随后,肖丽峥亲自担任项目总协调,白天和团队在现场分析数据,晚上找专家咨询算法、论证方案。最终,团队成功攻克了核心技术,项目不仅荣获竞赛大奖,更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同类型设备的国产化改造蹚出了一条新路。
2025年5月,章达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背后离不开肖工对我们团队的帮助,她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用’结合的快速通道。”
近三年来,该公司申请发明专利33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发明专利6项,软著3项,公司员工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肖丽峥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实施了科技项目“汽轮发电机组可视化智能安全预警系统”,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颁发的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四星奖。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肖丽峥笑称,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电力事业贡献力量。“让每一台设备都健康运行,让发电保供的‘生命线’安全稳定,这就是我们电力人最朴素的追求。”
(通讯员 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