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的狂风掠过 30 万亩已治理的沙化土地,400 万千瓦风电项目的风机叶片正匀速转动 —— 这片曾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荒漠,如今不仅是 中国最大 “沙戈荒” 风电光伏基地的核心,更成为风电产业加速奔跑的生动注脚。
10 月 20 日,2025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发布的 《风能北京宣言 2.0》,抛出了一个震撼数字: 2060 年风电累计装机将达 50 亿千瓦。
这意味着未来 35 年要建起近 9 个当前规模的风电产业,相当于 每年新增 120 座三峡电站的风电装机量。从 “三北” 沙漠到东南深海,这场绿色远征的蓝图已然铺展。
跨越式领先,全面式领跑
两份《风能北京宣言》的对比,勾勒出中国风电的跨越式发展轨迹。 2020 年宣言提出 2060 年 30 亿千瓦目标时,已被视作 行业雄心;而 2025 年的新版本不仅将终点线提高至 50 亿千瓦,更明确了 阶梯式路径:2030 年 13 亿千瓦、2035 年不少于 20 亿千瓦,每个节点都标注着 加速度。
在2.0版本的目标中,未来五年装机目标几乎是 翻倍式上调。其中,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目标增加了 140%,2030年以及2060年的装机量目标均增加了 60%以上。
目标升级的底气, 来自扎实的产业积淀。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 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攀升至 5.8 亿千瓦,同比增长 22.1%,较 2020 年实现 翻倍,已接近 2030 年目标的一半。
“十四五” 期间年均新增超 6000 万千瓦的实绩,更让 “十五五” 1.2 亿千瓦的年增量目标显得切实可行 ——2024 年单年新增已达 7982 万千瓦, 连续三年超额完成1.0版本宣言要求。
“我国风电产业基础扎实,市场空间广阔,创新活力充沛。”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大会上的表态,道出了行业共识。
50 亿千瓦目标的雄厚底气
《风能北京宣言 2.0》的目标跃升,是 资源禀赋、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
资源潜力打底构成天然优势。数据显示,中国 “三北” 地区陆上风能经济技术开发量超 75 亿千瓦,中东南部逾 25 亿千瓦,离岸 300 公里内海上资源达 27 亿千瓦,仅已探明的可开发资源就远超 50 亿千瓦目标总量。这种 广域分布的资源特点,为 “集中式 + 分布式” 并举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
技术与成本形成双轮驱动。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已 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16MW 海上风机、126 米长叶片等技术创下世界纪录,推动投资成本较十年前下降超 60%。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风电已从补充能源成长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国家战略锚定方向更为关键。今年 9 月,中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2035 年风电与太阳能总装机力争达 36 亿千瓦,较 2020 年增长 6 倍。《风能北京宣言 2.0》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精准响应,形成了 “国家目标 — 行业行动” 的闭环。
远征路漫,风电求索
在目标狂飙的热情下,也要看到:要完成50亿千瓦的目标, 殊为不易。
目前,全国风电利用率高达95%以上,但 “产地限电、负荷缺电”的区域错配问题依然存在。内蒙古、甘肃等风资源富集区因本地消纳饱和,存在 阶段性弃风现象;华东、华南等负荷中心却受 电网接入能力制约,难以承接外送电力。特高压通道建设滞后于风电基地开发,“沙戈荒” 等大型项目 外送需求远超现有通道容量。
50 亿千瓦蓝图的绘制,当下还面临 电网、储能、审批三大维度的刚性约束。
电网消纳的压力尚在, 储能调峰能力有待提升。如腾格里 “沙戈荒” 基地等项目的配套储能电站成为标杆,但多数项目储能配比未达 “风电 + 15% 储能”的理想标准。而 储能方面,电化学储能面临成本高、寿命短的困境,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限制难以铺开,电网应对出力波动的弹性不足,都在制约着装机规模。
系统支撑的短板成为“达标”的首要制约因素,同时项目落地还面临 审批与土地的多重梗阻。
陆上项目受生态红线约束显著,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项目需 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自然保护地,部分区域因选址与生态管控要求冲突导致规划调整或延期。中东部地区还需避让基本农田, 土地资源紧张问题突出。沿海项目更复杂,海上风电用海审批涉及渔业、航运等多重利益, 审批周期显著延长,内陆分布式项目则因城乡规划衔接不畅, 政策协调成本居高不下。
不过,挑战之中已现破局曙光。
电网方面,中国首个 “风光火储一体化” 外送特高压工程 “陇电入鲁” 建成投运,总投资 202 亿元、输电 915 公里,配套 105 万千瓦储能,新能源占比超 50%,为跨区域能源调配提供范例。当前国家正通过 特高压建设、储能布局优化与审批流程简化破解困局。
储能领域,国家能源局 “九大行动” 推动 多元化发展,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支持设备更新与系统建设,加速 技术降本。
审批机制上, “地方规划 — 国家统筹” 协同推进,新能源项目与国土规划衔接更紧密,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路径渐明。
从库布齐的沙漠风车到南海的深海风机,风车转动,绿电奔涌。50 亿千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 惠及更多用电场景,让更多人享受清洁、便宜的绿色电力,还将 推动新型电力市场加速完善,为气候治理与能源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