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信誓旦旦承诺电动化转型的欧洲车企,今年却纷纷变卦。奔驰宣布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推迟五年,奥迪放缓电动车推出速度,福特更是直接关停了所有电动车生产线。甚至宾利这样的超豪华品牌也宣布重新关注内燃机开发。
表面看是欧美市场对电动车需求疲软,本质却是其电动化战略在现实压力下的回调。美国取消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欧盟将燃油车禁售时间从2035年推迟至2040年,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同时,欧美电动车渗透率远低于中国,大众ID.系列在欧洲的售价竟比中国生产的同款车型高出三分之一。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高歌猛进。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理想汽车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4%。中国品牌凭借完整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让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欧美低30%以上。宁德时代的神行Pro电池10分钟可补能478公里,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当欧美车企在“油电并行”中挣扎求存,中国车企已进入智能化竞争新阶段。宝马、奥迪纷纷与华为、Momenta等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合作。大众一边在德国裁员缩减成本,一边在葡萄牙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平价电动车ID.1,这种“左右互搏”正暴露其转型困境。
有业内人士直言,欧美车企不是不想电动化,而是短期难以超越中国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优势。他们试图用燃油车利润补贴电动车业务,但市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车企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坚持技术出海和生态出海。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建设工厂,比亚迪海鸥以7万元售价进军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已占全球58%,从固态电池到800V高压平台的技术优势正在扩大。
这场电动化道路的分岔口,看似是战略选择不同,实则是产业实力的真实差距。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的衰落,传统车企的转型困境印证了一个残酷事实:船大难掉头,但市场从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