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10月25日中午,德国巴伐利亚州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冷却塔轰然倒下,仿佛历史在钢筋混凝土的轰鸣声中画上句号。160米高、5.6万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巨塔,在超过600公斤炸药的引爆下,仅用一分钟便彻底崩塌。三万名民众围观,露营车、烧烤、乐队演奏,仿佛庆祝一场胜利。然而,当庆祝的烟雾散去,德国的能源现实却如冷水般浇在兴奋的人群头顶。
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这座自1966年起点亮巴伐利亚的发电巨人,曾经每年提供约200亿千瓦时电量,占全州发电的四分之一。B、C机组分别在2017年和2021年停运,它们的冷却塔不仅是能源设施,更是当地的地标,是乌尔姆与奥格斯堡间熟悉天际线的一部分。居民感到失落,市长布勒坦言“失去了一部分记忆中的家园”,冷却塔的倒塌,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消失,更是一代德国工业记忆的消解。
而德国官方眼中的去核时代,却带来了不小的尴尬。电力供应不足,10月仍需从法国进口核电,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拆掉核电塔的背后,是环保与政治压力的交织,也是对能源独立与安全的巨大考验。人们热烈庆祝拆塔,却忽略了德国能源版图中的裂缝,那些被取代的电量和被增加的煤气消耗,正在悄然堆积成危机。
RWE为拆塔准备一年多,精心设计了上千个钻孔,炸药精准布置,确保巨塔坍塌安全。这种工程上的精密与技术展示,让人叹服,也让人反思。技术可以拆掉建筑,却无法立即创造能源;工业能力可以完成爆破,却不能立刻替代核能支撑的电网负荷。德国正在用炫目的技术表演掩盖能源困局,用拆塔仪式掩盖对电力供应的不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计划在冷却塔遗址上建设700兆瓦时的电池储能设施,辅以光伏和燃气电厂。700兆瓦时,对于一个州的用电量而言,只能算是局部补丁。储能设施需要依赖前端电源,光伏受天气制约,燃气又受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影响。拆掉可靠的核电设施,换来储能与光伏组合,这场能源转型的代价和风险,正潜伏在德国人欢呼的笑声背后。
在欧洲大陆的能源博弈中,德国选择去核,彰显其政策决心,也显示出政治意志优先于经济现实。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发展路线则显示出另一种理性。核能作为清洁基荷电源,长期稳定供电能力强,是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支撑。中国推进核电建设,并辅以水电、风电、光伏和储能的多元组合,使能源结构既绿色又稳定,不因单一技术放弃而陷入短期供电紧张。德国的爆破庆典,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反面教材:去核能、过早拆掉稳定电源,换来技术展示与政治符号,背后却是能源安全风险的累积。
贡德雷明根冷却塔的坍塌,激起民众的情绪,却无法掩盖能源现实的赤裸。德国去核政策推动了绿色政治形象的塑造,却也暴露了对基础电力保障的短板。三万名观众欢呼的瞬间,背后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次电费账单的提醒,是工业和商业用电紧张的潜在压力。技术的光环无法掩盖能源结构的漏洞,政治的庆典无法替代稳定的电力供应。
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中吸取了教训,注重清洁能源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兼顾。核电稳健,水电可调,风光互补,再加储能调峰,中国的能源策略更关注系统稳定,而非单点技术秀。德国拆塔、庆祝与能源紧张并存,是西方去核政策的缩影,而中国的发展路径显示出理性与长期布局的力量。能源,不只是建筑和烟囱,更是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核心。
当贡德雷明根冷却塔轰然倒下,人群散去,露天烧烤的烟味逐渐消散,德国迎来了去核时代,也迎来了能源挑战的现实。历史的记忆被拆除,社会的喧嚣退去,留给人们的,是对未来电力安全的深深思索。中国在东方观望这场实验,以稳健的战略眼光规划能源未来。德国的拆塔瞬间,是一则警示:去核的热闹背后,是能源稳定的长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