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探寻一路铿锵足迹,在群山起伏的广袤黔贵大地,贵州能源集团围绕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建设主体、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主体定位,统筹推进煤炭、先进煤电、新能源、天然气、现代煤化工一体发展,让传统能源“绿”起来,新型能源“立”起来,成为能源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煤”好未来:一块煤的绿色嬗变
在传统印象中,煤炭是炉火中的光热,是灶台旁的炊烟。
而在贵州能源集团,煤炭正迎来它的“美好时代”。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曾经的“工业粗粮”正转化为高效清洁的“精细食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
“你们今天没开工吗?怎么听不到机器声、闻不到焦化味、也看不到多少工人?”在一次上级检查中,陪同的盘江电投天能焦化干部被这样问。
盘江电投天能焦化项目。
答案是:生产正在有序进行。
俯瞰天能焦化,厂区绿树环绕,厂房、道路与光伏板掩映其间。行走其中,空气清新、环境静谧,处处整洁有序。
在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煤—电—气—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让煤炭被“吃干榨尽”。衍生出焦炭、液化天然气、氢气等20多种产品,构建起9条完整产业链。焦炉煤气制LNG装置、全省首座制氢工厂,每天可产出600公斤高纯度氢气,满足50余辆氢能公交运行,“富矿精开”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金。
依托天能焦化的成功经验,贵州能源集团正加快推进水城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该项目集成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煤焦化与新能源,采用国际先进焦炉技术,投产后能耗将低至109千克标准煤/吨焦,续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篇章。
在科技赋能下,黑色煤炭正焕发绿色光彩。新光电厂作为西南首个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项目,度电煤耗低于全省平均约50克,达世界先进水平。盘江普定电厂则是全国第一批以无烟煤为主的同类型机组,配套建有高效脱硫脱硝装置,探索出传统能源转型的新路径,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超100亿千瓦时。
贵州能源集团智能综采工作面。
“光”耀黔山:一缕光的绿色能量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光伏区打卡拍照,我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炸洋芋、烤豆腐,收入挺稳定。”在安顺市关岭光伏基地旁的村寨,村民谈起变化,脸上洋溢着笑容。
夕阳映照,沿山路蜿蜒而上,蓝天之下,光伏板如银色波浪覆盖山脊,仿佛一片“光电海洋”。贵州能源集团充分利用山区的宝贵光照资源与特殊地理条件,布局建设了安顺市关岭、普定两个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以关岭项目为例,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超13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8万吨。曾经的石漠化山区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蝶变,“光伏+石漠化治理”成为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焕发为绿能。贵州能源集团成立多家新能源公司,点亮能源转型之路,让每一束光都映照出勃勃生机。
关岭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一角。
“水”蓄新能:一滴水的绿色储能
在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的黔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装载机、挖掘机轮番作业,汽车来往穿梭,工程技术人员手拿图纸奔走在各个施工作业点盯安全、抓质量、督进度。俯瞰整个电站,山路、涵洞、隧道、供电站等,与层峦叠嶂的大山相映成趣,电站已初现雏形。
仓中有粮,心里不慌。2023年战略重组以来,贵州能源集团牢记职责使命,前瞻布局抽水蓄能项目,应对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挑战。黔南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承担调峰、填谷、储能等关键任务,并大幅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盘江关岭下坝抽水蓄能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将与光伏项目高效匹配,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兴义清水河新型共享储能电站已建成并网,成为能源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储能产业的绿色名片。“一滴水”汇溪成海,映照出新型共享储能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气”暖万家:“一张网”的绿色温度
“终于通天然气了,做饭、洗澡都方便多了。”遵义市汇川区长征九厂小区通气时,李阿姨感慨道。
服务民生,始终是贵州燃气最厚重的“温度计”。长征九厂小区属老旧小区,居民长期使用瓶装液化气或电磁炉,成本高、不便携,搬运气罐困难,冬季取暖更是难题。贵州燃气遵义公司以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在地企协作下,让6000多户居民用上“幸福气”。预计到2025年,剩余2000余户也将接通天然气。
这是贵州能源集团“想民所想、‘福’气惠民”的缩影。该集团组建以来,大力推进天然气攻坚,构建安全、稳定、绿色、高效的“产供储销”体系。目前,湄潭至瓮安输气管道已试运行,实现遵义与黔南主干网联通,推进多气源互联,并为瓮安、福泉工业区提供了双气源保障。其他项目也在加紧推进——“渝气入黔”“川气入黔”“海气入黔”稳步实施,多气源保供格局正逐步成型。西南地区单体储量第一的贵阳花溪LNG储罐与正安储备库联动,构建起全省应急调峰网络。页岩气、煤层气产量持续增长,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成效显著。
“一张网”送去万家温暖,承载的则是贵州能源集团服务“省之大计”“国之大者”的厚重担当。
绿色答卷:数字背后的转型亮色
让传统能源“绿”起来,让新能源“立”起来,是贵州能源集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截至2024年底,该集团煤炭产能达4635万吨/年,电力装机规模820万千瓦,较重组前分别增长9%和175%。其中,新能源装机228.4万千瓦,较重组前增长851%,绿电装机占比由8%提升至27.8%。天然气运营管道里程达970千米,较重组前增长129%。
从乌蒙山麓的“光伏海洋”,到智能高效的矿井深处;从循环经济基地的绿色蜕变,到抽水蓄能电站的强劲脉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征程将启,贵州能源集团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创新不止的韧劲,在黔山秀水间向新而行、向绿而进、向智而强,奋力书写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注入更加澎湃、清洁、可靠的能源动力。
文 刘佳跃
编辑 贾鹏
二审 姚东
三审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