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举办建院60周年暨纪念彭士禄院士诞辰百年媒体活动,由该院在成都全程研发的全球首套工程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超碳一号”,已顺利完成并网调试,正式进入满功率运行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内实现满功率发电。这一里程碑式进展,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全球技术领跑,更彰显了成都在高端能源装备研发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成为“成都造”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这是诞生于成都的革命性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烧开水’的发电模式。”项目总设计师黄彦平介绍,“超碳一号”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能量传递介质,通过闭式循环推动发电,相比现役传统发电技术,余热利用率、发电效率和年发电量均实现跨越式提升,核心性能指标全球领先。这项源自成都的技术创新,历经十余年攻关,从基础理论搭建到核心设备研制,全程扎根蓉城土壤,未借鉴任何国外技术经验,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化。
作为“成都造”的高端装备代表,“超碳一号”的诞生离不开成都完善的创新生态与产业支撑。早在2009年,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成都组建专项团队,依托位于双流区的四川首个先进核能装备中试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该平台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542名技能人才,近三年已为省内核能产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正是这片创新沃土,孕育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能量传递技术工程化的工业母机,成功突破压缩机、换热器等“卡脖子”难题。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联合成都本地龙头企业协同攻关,核心设备“两机三器一系统”的设计与试制均在成都完成,充分体现了“成都造”的系统集成能力。
2025年对“超碳一号”而言是成果爆发年。8月,其核心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功转换关键技术”荣获四川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同月获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审;11月顺利并网调试,每一步进展都镌刻着“成都印记”。作为全球首台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该项目在不改变原有工业工艺的前提下,单项目每年可多发7000余万度电,新增发电收入3千余万元,环保与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成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典范。
“‘超碳一号’是成都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业内专家指出,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填补了世界中小功率能源动力技术空白,其适配多领域热源的特性,为工业余热回收与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目前,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已在成都启动“熔盐储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后续项目研发,预计2026年上半年在新疆开工建设。
随着年内满功率发电目标的临近,“超碳一号”正以“成都造”的硬核实力,改写全球能源技术格局。成都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完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推动更多高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蓉城动能。
记者 曾书睿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卢娅芮 本报资料图 审核 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