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能闻(nengwen-21)
作者/曹恩惠
编辑/朱益民 朱可鑫
图源/21能闻
麦迪科技等跨界光伏企业面临寒冬,股价跌停,市值缩水。多企业剥离光伏资产或终止项目,地方国资成主要接盘方。光伏产业供需错配导致竞争激烈,产能出清正在进行。
对于一些跨界光伏的企业而言,今年会是个寒冬。
今年10月底,这家主打医疗服务的公司宣布剥离亏损严重的光伏电池片业务,这距离其宣布跨界光伏的也不过一年多时间。此后,二级市场一度对其决定予以积极反馈。从公布修订后的资产出售草案的11月28日至12月6日,麦迪科技股价累计涨幅近30%。
一位光伏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跨界企业的‘撤退’,意味着当前光伏产业产能出清正在进行,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终究不会给跨界者太多的试错机会。”
麦迪“败退”地方国资“接盘”
麦迪科技于2023年1月加入跨界大军,并且其获得了地方国资的加持。
2023年1月4日,麦迪科技正式完成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的变更,绵阳皓祥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绵阳皓祥)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绵阳市安州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下称安州国资)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新东家入主麦迪科技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促成了麦迪科技在绵阳市安州区落地的一个光伏项目——2023年2月,麦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炘皓新能源)将与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协议》,建设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8.62亿元。
该项目的公布也迅速引来调研机构的关注。2023年2月15日,麦迪科技组织了一场特定对象调研活动,较为具体的解答了跨界光伏的规划,包括:项目采取何种技术路线——全部为N型TOPCon电池;光伏团队如何建设——通过招募,项目人员规模将达到1500人;跨界而来有何竞争力——称与市场上同行业的公司会有差异,一期项目良品率今年(2023年)能够达到98%等。
在本轮光伏产业的扩张中,地方政府是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但相较于其他地方招商,绵阳的行动速度稍显落后,以至于截至目前,在绵阳市的光伏企业名录中,很难见到一、二线光伏制造企业的身影。相较之下,炘皓新能源已属于该市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且因由绵阳市安州区国资间接持股,也可谓是本地所孵化的企业。
然而,炘皓新能源成立以来的经营状况并不好。麦迪科技披露的财报显示,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炘皓新能源分别亏损2.89亿元、0.79亿元,是麦迪科技光伏业务板块中亏损最大的公司。另一家新能源公司麦迪电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麦迪电力)则在2023年实现盈利89.02万元,且今年上半年盈利137.47万元。不过,根据麦迪科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8月,炘皓新能源和麦迪电力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109.62万元。
上述两家公司则是此次麦迪科技出售的资产。最新的交易草案显示,炘皓新能源和麦迪电力100%股权的交易对价分别约为5.97亿元、0.37亿元。
剥离光伏业务后,麦迪科技重新聚焦医疗服务主业。 不过,绵阳市安州国资最终仍是最终的“接盘人”。
此次麦迪科技出售炘皓新能源100%股权事项的交易对象,是绵阳市安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安建投资),安建投资亦是由安州国资100%控股。
“麦迪科技们”的光伏寒冬
2022年、2023年,是国内跨界光伏现象集中爆发的两年。在这一浪潮下,跨界新军大多与地方国资绑定,并成为这一轮光伏产能扩张的一支重要力量。
可供需错配的情况,很快使得光伏产业陷入“内卷式”竞争,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制造业环节陷入大面积亏损。 由于在产能规模和资金实力以及技术竞争力要逊色于头部、老牌光伏企业,跨界光伏新军们便早早感受到产业非理性竞争下所释放的寒意,而部分跨界者甚至倒在了寒冬前。
今年11月5日,正业科技发布公告称集团已形成决议,全面终止投资年产5GW光伏组件及8GW异质结光伏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这个总投资约50亿元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公布于2022年,分三期建设。可自布局光伏产业以来,正业科技的盈利状况并未得到改善。2023年,该公司亏损2.2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则亏损1.14亿元。
同样在11月5日这天,正业科技宣布出售两大光伏子公司股权——江西正业100%股权和正业新能源股权40%股权,转让价格分别为91.53万元、9.62万元,转让方均为合盛投资。与麦迪科技相似,地方国资最终是“接盘方”。股权结构显示,合盛投资由景德镇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分别持股80%、20%,为国有控股。2024年12月10日,江西正业和正业新能源已完成上述股权变更事项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实际上, 跨界失败后将光伏资产卖给地方国资或者母公司的案例不在少数。
今年10月25日,明牌珠宝业也宣布将全资子公司浙江明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下称明豪科技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浙江日月首饰集团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5100万元。自2023年跨界以来,光伏业务今年却成了明牌珠宝的拖累。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5.2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滑93.06%,其主要原因便是光伏电池产品的亏损。
另一家备受关注的跨界公司ST聆达近期则迎来了破产重整的新进展。
2024年11月28日,该公司收到临时管理人发来的《关于确定重整投资人的通知》,并确定浙江众凌科技有限公司和合肥威迪变色玻璃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聆达股份及金寨嘉悦协调审理案的重整投资人。不过,截至目前,该公司尚未与确定的重整投资人签署正式重整投资协议。
跨界者的离场,表明本轮光伏产业正在经历深度的周期性调整。
不可否认的是,业内期盼的产能出清必然伴随着一部分企业“流血”甚至退场。且为了应对“内卷式”竞争,自今年10月以来,光伏行业掀起了一股自律之风。
有头部企业人士曾指出, 经营主体过多会是行业自律最大的挑战,“希望(行业)能够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整合。过度竞争的本质是经营主体过多,经营主体的适度减少有益于行业自律并健康、稳健发展。”
下一篇:上海福保伦能源有限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