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企48.94万甩卖7家新能源公司
2. 能源国企占用资金、隐瞒关联交易被查
3. 风电巨头因七年财务造假被“戴帽”ST
4. 新能源车企“互撕”遭央媒批评
5. 菲律宾能源部长被诉
6. 德国氢能战略遭遇现实“骨感”
7. 四川出现全天“负电价”
央企48.94万甩卖7家新能源公司
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一笔特别的资产交易悄然挂牌: 京能国际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48.94万元的统一价格,打包转让七家注册于辽宁阜新的新能源公司 100%股权。这一条藤上的 七家公司,资产最低的仅0.011万元,却要求意向受让方 必须一并吞下。
这并非孤例。过去一年间,包括 三峡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在内的多家能源巨头纷纷加入 转让行列。其中, 国家电投自2024年起已转让了 近40家新能源公司股权,涉及光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3.2GW。
这场 “资产甩卖潮”的背后,是行业环境的剧变。一方面, 光伏组件价格在2025年7月已跌破0.7元/瓦,击穿了成本底线。另一方面, 新能源电价改革在2025年全面落地,标志着 “机制电价”时代来临,电力市场交易使得电价大幅下滑,在甘肃的竞价中,风电、光伏甚至出现了0.1954元/千瓦时的极低成交价。
曾经被争抢的 风光资产,如今在 价格探底与电价挤压的双重压力下,成了央企资产表上亟待处理的“鸡肋”,这也预示着新能源行业从 “规模扩张”转向“效益优先”的精耕细作时代已然开启。
当初抢破头的“香饽饽”,如今倒成了烫手山芋。
能源国企占用资金、隐瞒关联交易被查
202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甘肃证监局对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及其 董事长刘斌发出警示函,并责令其限期整改。这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能源国企暴露出的两个问题,让人啼笑皆非。
其一,是 “看不见”的关联方。 作为上市公司 蓝科高新的控股股东,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未告知 其实际控制另一家公司“江苏恩高”的事实,导致蓝科高新在2019和2020年的年报中, 完全未披露与该关联方总额过亿元的交易。其二,是 “拿过来”的资金。 2019年,蓝科高新向供应商支付的4700万元采购款,竟在近一年时间里被控股股东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实际使用,构成了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且同样 未披露。
颇具戏剧性的是,对此一系列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的董事长刘斌,其违规理由并非不知情,而是 “知悉”且相关事项均由他“安排”。监管最终责令其认真学习法规,并在30天内提交整改报告。
这规则手册,怕是只印了封面给某些人看。
风电巨头因七年财务造假被“戴帽”ST
2025年10月31日,风电行业的老牌企业 太原重工收到了一张 1695万元的巨额罚单,并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股票简称变更为 “ST太重”。这一切都源于一场持续了 七年的财务造假案。
造假的核心是一个位于黑龙江的拉弹泡300MW风电项目。从 2014年到2021年,太原重工通过在这个项目上 提前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的方式,持续粉饰报表。其中最夸张的一年是 2014年,该公司 虚增利润总额1.55亿元,这个数字占其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 763.89%。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笔“水分”,其真实业绩将惨不忍睹。
如此漫长的造假,最终招致了监管的重拳。公司被处以800万元罚款,包括时任总经理在内的13名责任人合计 被罚895万元,其中总经理范卫民被采取 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事也折射出风电行业在高速发展期,因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而滋生的浮躁心态和财务乱象。
利润翻倍?抱歉,你的计算器好像多按了几个零。
新能源车企“互撕”遭央媒批评
2025年11月初,央媒集中发声,批评了 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两大乱象: 死磕单一路线和疯狂低价内卷。此番批评源于此前有车企高管公开贬低三元锂电池技术,宣称 “磷酸铁锂更安全,建议慎用三元锂”,引发了行业关于技术路线的激烈争论。
央媒指出,这种“非此即彼”的站队式言论是 不负责任的。专家解释, 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是互补的“场景化选择”,而非对立关系。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适用于 长续航和高性能车型;磷酸铁锂电池则热稳定性更好,成本更低,适合 家用代步车。
此外,行业内的 “低价内卷”和 “吹牛式营销”也备受诟病。数据显示,2025年动力电池价格比2023年下降了42%,但企业 利润率却暴跌了58%。一些车企为了抢夺市场,进行不切实际的低价竞争和续航虚标,被批评为 “劣币驱逐良币”,严重透支行业信誉。
央媒建议,行业应建立 “技术双轨制”、推动营销合规化并进行产能调控,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回归技术本质。
先把续航虚标的问题解决一下吧!
菲律宾能源部长被诉
2025年11月初, 菲律宾能源部长莎伦·加林因一项争议性决定,被民间组织告到了监察专员办公室,指控其 贪污、严重失职和行为不当。
矛盾的焦点在于,菲律宾能源部在2020年就已颁布了 新建燃煤电厂的禁令,但加林部长却在2025年7月, 批准了阿蒂莫安一号能源公司一个1200兆瓦的燃煤电厂项目。
投诉方律师指出, 该项目根本不符合豁免条件,并质疑部长试图通过 事后修订豁免条款来使其决定合法化。当地居民对此强烈反对,称该省已是“煤炭走廊”,现有五座运营中的煤电站在 损害居民健康,他们“理应呼吸清洁空气”。
自己立的规矩,自己第一个掀了桌子。
德国氢能战略遭遇现实“骨感”
曾被德国视为能源转型"核心引擎"的 氢能战略,如今正遭遇多方质疑。德国联邦审计署在2025年11月初发布的报告中警告, 该战略的落实进展"远未达成目标",并 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日益加深,可能演变为 联邦财政的长期负担。
德国的目标是到 2030年将电解氢能力提升至至少10吉瓦(GW)。然而,现实非常骨感。据德国《今日新闻》网站披露, 目前全国仅完成目标的约1.6%,在建产能也仅约 200兆瓦(MW)。德国国家氢能委员会代理主席费利克斯·马特斯坦言,2030年的目标恐将无法达成。
战略的停滞背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恶性循环: 绿氢的高成本让其对大型工业用户缺乏吸引力; 需求端疲软又导致生产商不敢投资; 产能不足则进一步推高成本,让市场陷入僵局。尽管产业界有声音呼吁应更看重其战略必要性,但联邦审计署的报告明确指出,这不仅 威胁德国气候目标,也可能 影响联邦财政的稳定性。
理想中要引领能源革命,现实中却连“电”都还没通上。
四川出现全天“负电价”
2025年10月31日, 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近期广受关注的“负电价”现象。据悉,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四川电力现货市场甚至出现了 全天电价为负的情况,刷新了纪录。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秦解释,这主要是由于 来水偏丰导致水电发电量激增,同时 气温下降使得用电需求减少,供需两侧“一增一减”,供给能力超过了用电需求近四成。
张燕秦表示,“负电价”是新能源装机规模提升过程中, 电力供需时段性不平衡的直接体现,也是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随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 这种现象未来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
针对公众 “用电是否不用钱甚至倒贴钱”的疑问,官方澄清 “负电价”不等于“负电费”。因为我国电力市场以 中长期合同交易为主,现货市场交易电量占比很小,中长期合同保障了发电企业收益的基本盘。结合新能源补贴、煤电容量电价等因素, 负电价对电厂总体收益影响有限。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各地加强市场监测,降低负电价出现频次,以稳定发电企业的收益预期。
天上果然不会掉馅饼…
有深度的人